【這一秒的歷史】金融海嘯以來美國第三次加息

撰文:秦晞輝
出版:更新:

文:Arthur Chin(港學堂編輯)

今天凌晨時份,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Janet Yellen)宣佈加息。這是美國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第三次加息。

聯儲局是什麼?加息又是什麼?這些名詞我們常會聽到,與我們有關係嗎?今天讓我們回顧兩者的歷史。

 

聯儲局
聯儲局(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美國自1913年設立的中央銀行(簡稱央行)。在美國建國(1776年)後的137年間,一直是沒有央行的。央行的設立,是為了阻止美國重演1907年出現的金融危機。這危機源於一間銀行,因為向企圖操縱股價的投資者貸款而不獲民眾信任,民眾紛紛取回存款,於是令該銀行出現擠提,資金不足,最終倒閉。


這事件觸發了連鎖效應,影響不少倚賴該銀行借款的銀行和信貸公司,結果它們一間接一間出現擠提和倒閉,甚至令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價比去年高峰下跌了50%。幸而,因為金融家摩根(J. P. Morgan)自掏腰包救市,並說服其他銀行家這樣做,金融危機才得以緩解。


央行的成立,正是為了阻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央行是國家的銀行,是「銀行中的銀行」,負責保管銀行的準備金,並對它們發放貸款,充當「最後貸款者」。(這就好像香港政府為僱員設立強積金一樣,帶來保障。)另外,它亦會監督私人銀行不會莽撞行事或有欺瞞行為。


然而,往後的金融危機還是不斷出現,甚至1929年的華爾街股災更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遠因。所以我們可以說,央行在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經歷失敗。

 

加息
今天我們見到的加息(增加利息),是央行對市場作調控的一種貨幣政策,以保障經濟能夠穩定發展。


要追看今天加息的原因,需要回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爆發(又稱次貸危機)。這一年的金融危機,亦是源於監管不足的信貸市場。當時金融機構過度鼓勵借貸,投資者過分借貸卻無力償還,又再令金融機構產生危機,出現倒閉潮。為了令投資者重拾信心,繼續投資,美國聯儲局採取了減息政策。

所謂減息(減低利息),是指央行減少對私人銀行的儲蓄回報及借貸成本,而私人銀行亦會對一般公眾採取相同做法。簡而言之,減息的效果是使市民變得不想存錢,更想投資。透過這種策略,央行能夠令金融市場恢復正常運作。

自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就是鼓勵市民投資和消費),一直將利率維持於接近0,不敢貿然加息。直至2015年年尾,美國經濟轉趨穩健,才作第一次加息。第二次是2016年年尾。第三次就是今天。這反映出美國政府認為國家經濟已經趨向穩健,可以將利率正常化,不用再擔心沒人投資。

回到香港,香港銀行也會跟隨美國加息。於是,香港的投資者也會受其影響,譬如是借貸的成本高了,不敢貿然借貸,也會減低投資。所以我們知道,加息與我們的生活其實緊密相關,這就是為何我們常聽見這名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