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DSE應試系列】中國歷史甲部:必溫題目(二)

撰文:港學堂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撰文:Ken Sir
(作者為資深中國歷史科老師)

 

筆者上文談及,將西周至清初按時段劃分的話,可分開三個階段溫習,上文談及若以宋至清初的時段為溫習的要點,今次續談此節。就宋至清初中央集權一節,其中「清初民族政策」這單元,有別於同其他以皇帝集權制度的課題溫習思路。

讓我們回顧一下「清初民族政策」曾經出過的試題

1. 2012年PP卷卷一
這一年出現於必答資料題,前半題問甲部清初漢人民族政策,後半題問乙部晚清民族革命,最後橫跨比較甲乙兩部分課題,檢視清初漢族政策是否有效。
*PP卷為2012年考評局於第一屆DSE正式開考前,分發給全港中學的模擬試卷

2. 2013年卷一
這一年以一題考問清初少數民族政策及君主集權,分三小題,第一小題先以填充形式考問君主集權及民族政策的措施名稱,第二小題問上題措施設立目的,第三小題考問「析論清初君主對邊疆民族採用的管治措施,如何鞏固統治。(15分)」

3. 2015年卷一
問半題,根據資料闡述清初君主對漢族士人高壓和懷柔的措施。(10分)
 

清代除了對漢族實行高壓與懷柔並重政策外,對蒙、回、藏及西南夷亦實施不同統治政策。(資料圖片)

評析
我們可見三次考問「清初民族政策」課題,均會以跨課題的設題模式考問。其次,早兩年DSE精簡課程內容後,中史科資料題,最尾一問已不會再跨甲乙部,要求考生同時比較甲乙兩個課題(最多只會就某評論說法,選甲部或乙部其中一個課題來評價)。

反而,要多加留意「清初民族政策」與甲部其他有關民族政策的課題比較,例如「北方胡漢民族融和」中,五胡十六國的胡漢政策和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都宜多加留意。略有涉及民族融和而有可能比較的課題,會如西周至春秋戰國華夏民族的搏成,雖然與這時段比較的出題機率不會太高。

至於2013年民族政策曾與清初君主集權措施合為一題設問,但未設比較題問。最後筆者於此模擬一題比較題,並概括一些要點,以激發各位思考:

清初唐雍盛世,有說因君主集權成功所致,亦有說此乃清初民族政策成功所致。你認為哪個致治原因較重要?(15分)  
 
參考建議 

這題為比較題目,要比較君主集權和民族政策兩項。 須正反立論,點出「較重要」的原因。 多點出較同意哪一方,對清室盛世帶來的影響,並指出反對一方有何負面影響。 
 

 

 

贊成較重要

反對較重要

清初君主集權

  • 要確保君主的權力和安全,才有效推動全國政策;

  • 康熙在穩固皇權後,才能成功消除三藩禍患和台灣問題

  • 秘密建儲確保朝中沒有另一股威脅君主的太子勢力,亦防止皇子結黨私營;

  • 密摺制度確保君主牢牢掌握地方資訊,以防地方謀反;

  • 南書房、軍機處設立,令君主可以有效實行秘密管治,而軍機處等位卑權重,無法威脅君主。

  • 在清初議政王大臣共掌國事時期,在多爾哀、鰲拜治下,施政仍有不俗成績。

  • 清初盛世有賴一大群效忠清廷的漢人及少數族。例如平定台灣的施琅便為漢人。清中葉太平天國之亂,皇權旁落,若非曾國藩和李鴻章等漢人高官仍以清室為正統,早以地方武力反清。

  • 清初對外武功鼎盛,除了清八旗外,亦有賴蒙古八旗。

清初民族政策

  • 對漢人高壓政策,成功消磨漢人反清意志;

  • 對漢人加以懷柔,能籠絡民心,如漢人吳三桂三藩之亂,並未能掀動大量漢人反抗清廷,清中葉太平天國之亂後,漢人曾國藩也一直未有反清;

  • 對蒙古族加以拉籠,使蒙古成為清廷一支重要軍事武力;

  • 對回、藏、西南夷分別採取分而治之、尊其宗教或改土歸流等措施,因地制宜,有效減低其他少數族反清之心。

  • 清初盛世全賴有為勤政的君主,一旦到清中葉起君主質素欠佳,經濟問題日益嚴重,大小反清的漢人和其他少數族叛亂相繼而起,可見民族政策並不成功。

  • 皇帝全賴密摺制度,才有效知悉地方政情,嚴密監察地方,確保地方管治質素

**文字獄可歸入君主集權措施,亦可放入漢族高壓措施,視乎考生怎樣運用史例。

 

小結:記住,一連兩篇文章強調若分時段溫習的話,不妨在餘下時間專攻宋至清一節,因此宋至清的中央集權、君主集權,到本節「民族政策」,均應投放一樣心力來讀啊!

下周會為本系列最後一篇文章,與大家談談乙部溫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