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DSE應試系列】通識奪星公式:時間分配、拆題、框架

撰文:秦晞輝
出版:更新:

撰文:Arthur Chin
(港學堂通識導師)


**奪星公式:
第一步:時間分配
第二步:拆題
第三步:五何框架作答


第一步:時間分配
今年考生最需要注意的仍是時間分配。很多水平不錯的同學在做MOCK卷的時候總遇上時間不足的問題。一條8分的題目,可能只寫到兩個論點,這種答案最多只能得到4至5分。有些情況甚至整條分題未答,等同讓賽。

先說一個時間分配上的常犯錯誤。在卷一,千萬不要平均分配回答三條題目的答題時間,因為三條題目的佔分比例會有很大差距。以2016年的卷一為例,第一題共18分,第二題共16分,第三題共11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同學,你用了較多時間答第一題是正確做法,而第三題應該用最少時間。

那卷一每題應該用多少時間?必須用計數機計算。首先將全卷總分相加,然後將題目分數除以總分,再乘以答卷時間(120分鐘)。以2016年為例,總分是45分,第一題的分數是18分,即是18 / 45 x 120 = 48分鐘。

一旦知道這個時間,你就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停筆,跳去下一題。還有,在接近停筆時間的十分鐘前,必須檢查自己是否還未答長題目,如果未答,就必須開始答長題目。這可避免另一個考生常犯的錯誤,就是太完美主義,在一條分題中分析太多,結果失去大量時間。

那一條分題應該用多少時間?最大原則是每2分寫一個段落,每段寫五分鐘。以4分題為例,就要寫兩個段落,總共用十分鐘。6分題則寫三個段落,用十五分鐘,如此類推。

在卷二,由2015年開始,每年的出分趨勢是一題8分,一題12分。如果還是這種出分方式,應該以30分鐘答8分題,以45分鐘答12分題。如果兩題皆是10分,則應該每題用37.5分鐘。

同學可以怎樣提升解釋的能力呢?筆者建議要善用「T-DES」這個口訣。(網上圖片)

第二步:拆題
在卷一,一條題目的part a通常是數據題或漫畫題。

在數據題方面,留意問的是趨勢,特徵或模式。如果是趨勢,第一步要做的是在數據上畫線,然後嘗試歸納近似的數據。以2016年的1a為例,資料給出兩則數據,只要畫線,你會發現耕地面積和本地蔬菜產量下降,而蔬菜食用總量雖然經歷了一個微跌,其後仍然上升。另一點要注意的是,近年對描述趨勢的要求高了,需要區分「大幅度下降」和「小幅度下降」。

如果是問特徵或模式,首先還是看有沒有趨勢可描述。若沒有,就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描述較突出的數據,比如是較多和較少的數據。第二,還要盡可能比較數據,比如2016年的3a便可以說非洲的15歲及以上HIV感染者人數大約是西歐和中歐的25倍。

在漫畫題方面,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是要注意漫畫中的東西象徵了什麼,比如是2016年第三題的資料C,鎖鏈象徵了束縛,顯示非洲人因為貧窮和國債等寸步難移,難以發展。第二,要注意有沒有需要比較,比如是2013年第一題的資料A,十分多的考生忽略了地球與胖子的比較。漫畫其實希望突出肥胖是全球化現象。

Part b通常是因素題或影響題。考評報告指出考生在part b的共通弱點是有論證但無步驟。同學可以怎樣提升解釋的能力呢?一段必須由以下四個步驟組成:第一,切忌一開始不斷引用資料,必須在主題句中清晰地說明那個因素或影響是什麼,而且必須是概念詞。第二,盡可能引用兩個資料的例子。第三,在說明時可以一些自己所知的例子作補充,第四,結尾必須扣題。我對這個格式有一個口訣,就是「T-DES」(Topic sentence, Data, Elaboration with examples, Stick to the topic)

以2016年的1b為例,主題句會是「影響香港農業發展的一個因素是工資低」,然後便需闡述「比如資料B顯示不少農民將土地售予地產商,從事工資較佳的工作,這便反映了農民不滿工資過低。而資料B中務農的周先生每月僅賺取8000元,他雖持有大學學位,但比起其他大學畢業生有萬多元的入息中位數低得多,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會缺乏動機務農。由此可見,工資低是打擊農業發展的因素。」這裡,要留意我引用了兩次資料,在結尾中扣了題,而且使用了「大學畢業生入息中位數」這例子。

Part c通常是多大程度題,或資料如何支持題。如果只問資料如何支持,切忌表達自己的立場,只需指出資料怎麼支持某個觀點即可。如果問多大程度題(或是否同意),除了要表達自己立場,還必須有駁論。在答題時,寫作格式應該和上述part b的「T-DES」格式一致。在技巧上,拆解題目字眼是必須要的,比如2016年1c題目提及生活素質,就需要拆解成精神層面、物質層面等回答題目。

在卷二,拆題方式原則上和卷一的part b和part c一樣。唯一分別是資料可能只會用到一至兩次。在技巧上,要注意長題目盡可能構建兩個駁論,以證明你所支持的立場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三步:五何框架作答
在構思長題目的論點上,盡可能運用一些考評局重視的框架。筆者上次參與了考評局的簡佈會。考評局官員特別強調不要「機械式作答」,簡報上這樣說:「不應視一些特定多角度為百搭角度,例如社會、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素質等」。那麼,我們是應該完全不用框架嗎?絕對不是的,考評局舉出了以下標準來說明什麼是「多角度思考」:


  一、時間或時期
  二、全球和本地影響
  三、成本與效益、代價大與小
  四、不同持份者(價值觀、利益、需要)
  五、可行性與有效性


要記著以上這些標準,可以利用六何法中的五何去記憶:何時,何地,何人,何因,何果。

何時:我們需要考量一個政策所需的時間和時期。以今年大熱的居住問題為例,當我們討論填海能否改善居住問題,我們可以用時間作一個標準,香港填海從選址到公眾諮詢,再到展開環評研究和具體勘探,一般需時約5年。但居住問題是香港人的燃眉之急,因此填海是解決這個急切問題的好方法。

以居住問題為例,它是全球性議題,受環球因素影響。(資料圖片)

何地:我們要考慮一個政策對付的是全球問題還是地區問題。再以居住議題為例,我們可以說居住問題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因為它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受環球的各種因素影響。比如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投資者對貨幣和股票的價值減少信任,因此將資金大量投向房子等不動產,以求取保值。這些大量的投資令樓房需求大增,樓價難以下跌。

何因:成本與效益是一個很常用到的分析方法,比如是開發郊野公園以增加居住用地。支持開發郊野公園者會指出,雖然開發要付上一定代價,比如是少了旅遊地點和影響生態環境,但由於港人居住問題十分緊迫,因此有時也需作必須的犧牲。

何人:我們可以從不同持分者的角度考慮。在居住問題上,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持有物業者和未持有物業者兩類持分者。這兩類持分者的利益產生衡突。持有物業者不會希望樓價大跌,因為這樣會令他們覺得之前的付出等同虧損,而未持有物業者則希望樓價大跌,以得到居住空間。

何果: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常用的分析工具。有些政策是可行的,但未必有效。所謂可行是可以執行,例如有特首候選人提出以綠置居方式來建立港人置業階梯,這是可行的,不會有多少人反對。但這種措施能否真的實現置業階梯呢?很多人都指出不太有效,因為過往政府也有執行這個政策,而成效未見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