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漢武帝與特區政府的致富方法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香港的薪俸稅雖然屬全球偏低地區
高地價政策下,樓價租金昂貴,亦連帶提高市民生活成本

撰文:Ken Sir
(此課題與甲部漢武帝集權措施有關)

漢武帝集權措施,當中橫跨其政制、文化、經濟和外交政策。而漢武帝新經濟政策,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統一王朝透過國營計劃指令來調控經濟,籌措攻打匈奴的軍費,故值得各位認識探究。其實細究漢武帝的經濟政策,政府搵錢方法,有點像現在特區政府。

公開試經典題目,引《史記‧平準書》司馬遷對漢武帝財相桑弘羊的評論,說他主政的新經濟政策「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問考生是否同意?「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指新經濟政策在不增加一般老百姓的田賦、丁稅負擔下(民不益賦),但卻能令國庫充裕(即天下用饒)。

讓我們先重溫一下怎麼是新經濟政策。
 

《鹽鐵論》是西漢的桓寬根據漢昭帝時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整理撰寫的重要史書,書中記述了當時對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網上圖片)

若果用經濟學的概念,即漢朝政府透過由政府管制的計劃經濟,在貨幣發行、商業利得稅、物流管控和國營必須品專賣上規劃經濟。在貨幣發行方面,漢朝政府為了杜絕地方豪強私鑄劣質貨幣,擾亂經濟,因此規定只可以官鑄「五銖錢」為法定貨幣;商業利得稅方面,透過增加商業收益稅(算緡)和沒收瞞稅商人資產(告緡)來增加政府收入;物流管控方面,即平準均輸法,將地方貢品運往獲利最高的地方發售,或透過政府操控貨品供應量,控制物價,杜絕豪強操控物價剝削百姓;而國營專賣政策,政府將鹽鐵酒三項民生必須品,只准統一由政府國營,增加政府收益。
 

若果同學同意「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一般只須按上面提到的政策原意邏輯和本來運作方式,來證明以上政策在不增加平民賦稅下,國家依然有可觀收益,便能成立論題。

但若果不同意,則要指出政策在實質運作時,政府做出一些有違原意的具體運作。例如惡意的打擊豪強,落實「告緡」,嚴重打擊商人階層,令百業蕭條;又如平準均輸二法,政府刻意操控物價,不理市場應有調節,刻意賤買貴賣,牟取暴利;又如專賣政策,在國民無其他供應商選擇下,政府提供高價而劣質的生活必須品,使人民生活無法得到應有保障,亦嚴重影響生產。

特區政府高地價政策是簡接稅
在此,想提出一個簡接稅的概念。很多年前,特區政府在高地價政策下,仍提出希望開辟「銷售稅」,增加政府收入,但這便漠視了香港市民多年受高地價政策下,已向政府交鉅額間接稅之苦。這裡所指,即指港英和特區政府在高地價政策下,刻意控制土地供應量,從而令到地價高企,政府賣地發展商來換取大量收益。香港的薪俸稅雖然屬全球偏低地區,但高地價政策下,樓價租金昂貴,亦連帶提高市民生活成本,例如街邊食碗魚旦粉,可能有一半以上的收費是用來交租。
 

特區政府沿用港英時代高地價政策,及與土地屋宇買賣有關印花稅,作為庫房主要收入來源。(資料圖片)

因此,用此概念來看武帝的新經濟政策,政府雖然無加人民賦稅(其實對小童的口賦有加過一點),但政府透過操控物價或壟斷必須資源、控制全國貨幣供應(試想假如漢代政府能無限制濫鑄劣質五銖錢,便令人民手上五銖錢幣值下降,不過在金屬貨幣年代貨幣量受制於金屬量)、迫令人民選購劣質必須品,其實簡接從人民手上拿錢。

因此,新經濟政策是否如史書所評說「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實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