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20周年】少數教育心理學家為支援SEN生 寧薪金減半

撰文:廖潔然
出版:更新:

根據教育局指引,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應涵蓋學校系統層面(10%)、教師支援層面(40%)及學生支援層面(50%),但業界反映前線情況向後者傾斜,學校系統層面大多接近零。據業界調查所得,2013/14學年每名EP平均服務約七間學校,但提供給教師、家長及學生的研討會、工作坊的平均日數只有1.2至4.9日,均不足七日,意味有很多學校根本未能接受相關服務。因應支援不足,上屆特首梁振英於《2016年施政報告》宣布,2016/17學年起推行「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優化服務),到校EP對學校比例由過往1:7增加至1:4。不過,根據教育局提供的數字,2016年共381所中小學申請優化服務,受惠學校去年只有30間,本學年亦只有80間。

王姑娘(化名)表示,即使時間變得充裕,EP想着手改變學校系統層面,也先要花一兩年教導職員作好準備,讓他們接受改變才可成事,故希望政府能想到加快改善EP人手的對策。(羅國輝攝)

不願露面的王姑娘(化名)是服務主流公營中小學的到校EP,年資不淺的她入行不久便由全職轉為兼職。憶起全職生涯,她指最嚴峻時期是一個人服務九間中小學,星期一至五每日工作11小時,每周兩日例假也要花一天來寫報告。不過比起工作辛苦,王姑娘更不願接受流水作業的工作模式。

她表示,當年每次到校光是處理個案評估、小一及早識別及替中學生申請公開試重評以獲考試調適等基本「補救性」作業,已花掉絕大部分時間,連輔導和跟進個案的空間也被壓縮,遑論開展其他層面、具「預防」及「發展」性質的工作。

救不了學生成遺憾

王姑娘坦言眼見一些學生本來「有得救」,最後卻因她沒時間「做多點」改善校內及其家中整體支援,而令學生白白錯失扭轉命運的時機,感到很可惜和無奈。她憶起一位中學生雖然是數理資優,卻常欠交功課和遲到,老師認為他恃着小聰明而表現反叛,揚言「要他留班,給他一個教訓」。

不過,王姑娘很快就發現該學生其實患有自閉症,他上課無心、不做功課是因為他最有興趣的數學科太簡單,但又不懂表達,加上家人縱容,便積累成行為問題。王姑娘認為,他需要新挑戰來刺激學習動力,留班不會「教訓」到他,反而會拖垮他。

王姑娘憶述指,曾建議校方支援小組及個別教師從執行技巧訓練和家教入手,改善該學生的自理能力,繼而發展所長,並說服家長讓學生申請香港資優教育學院的課程,重建他因行為不佳而失去的自信心。可惜當年校內支援小組不夠成熟,教師對自閉症也未夠了解、難以體諒學生,加上該學生父母太忙碌,結果所有初中的改善目標均落空。該學生高中時更衍生出情緒問題,為優先處理情緒困擾,本來可做的都無奈擱置。

9歲的康康也是仍然「有得救」的自閉症兼過度活躍症學童,可惜班房內教師的支援仍然不足。(陳嘉元攝)

該名學生的遭遇令王姑娘留下深刻印象,她認為自己若有時間,便可嘗試說服該學生家長抽時間見面、向教師多講解自閉症助其理解學生行為,或再規劃校內支援小組等,幫助學生之餘,更多提升整體支援質素。她強調並非斷言「有時間便一定幫到學生」,但「有時間才有可能性」。

有時間不一定幫到學生,但有時間才有可能性。
兼職教育心理學家王姑娘

轉兼職才有時間「做多點」

為了能有更多時間幫助有需要的學生,王姑娘決心轉做兼職。教育局規定,全職EP最少到校時間為每年140日,轉兼職後王姑娘的工時減半,即每年只需有70日到校。她服務的三間學校只有一間獲安排優化服務,王姑娘需每年到該校30日,其餘兩間各20日。

不過她認為服務仍未到位,故自行「偷時間」,每間學校都出勤30日,令她實際的出勤日數超出規定約兩成半,加上文書工作,她雖然是兼職,但每星期卻只有兩日「真假期」,與正常的全職無異,變相收取兼職薪金、全職工作。雖然兼職未有令王姑娘的工作變得輕鬆,但她的服務終可觸及至學校支援系統。不過,她強調EP想通過不同層面帶來改變,必先與校長、老師、家長及學生等建立互信,而這正是時間可以給予的空間。

康康的父母已在校內校外支援皆不足的情況下,四出為兒子尋服務,媽媽更辭去工作全職照顧。但EP未能充分了解兒子需要,並只要求康康服藥,媽媽表示「好失望」。(陳嘉元攝)

【融合教育20周年】三重障礙生上堂瞓覺 教育心理學家:食藥吧!

優化計劃淪數字演繹

優化服務計劃雖表明將到校EP對學校比例增加至1:4,但業界反映1:4只是數字上的演繹,現實中並沒有一位全職EP只需照顧四間學校,他們需同時照顧接受一般及優化服務的學校。資深教育心理學家兼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指,前線仍有EP需同時照顧六至七間學校,加上當中有301間有需要但未能接受「優化」的學校工作量會較多,令EP不但繼續需「倒貼假期」工作,而且服務仍停留於「補救性」層面,顯示EP服務質素,未有隨教局推出優化服務計劃而改善。她表示,知道「有心的EP為『偷時間』改善服務,寧轉兼職,但實際工時與全職無異,卻賺少一半人工。」

林瑞芳認為教育局應正視教育心理學家人手不足問題,但同意增加學額也不可操之過急,並謂每院校每年差加5個學額便足夠。(林若勤攝)

林瑞芳認為教育局應盡快將1:4的比例推廣至全港公營學校,讓EP名正言順多到學校,同時每周有真正休假的機會。否則,她擔心業內會愈來愈多人轉兼職,形成人手不足、服務質素參差的惡性循環。教育局回覆查詢指,「會盡可能為更多學校提供優化服務」,但需配合本地EP供應。

據局方數字,現時本地有138名教育心理學家(以全職計算),為全港845間公營中小學提供校本教育心理服務。而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學部)認可的、香港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課程,平均每年有20人畢業。根據林瑞芳的推算方法,若優化服務推廣至全港公營學校,將需要約210名EP,減去每年約2至3%的流失率及少量從事私營或其他工作的畢業生,EP的人力供應需要多五年時間才能追上需求。

倡增加教育心理學額

林瑞芳認為,學生接受教育的15年是人生重要基石,服務蜻蜓點水5年(即其三分之一的學業生涯),足以影響他們一生,日後更難補救。她續解釋,「不少學術文獻指,及早介入服務比遲介入成效高好多,遲介入或蜻蜓點水服務,與『無服務』沒兩樣。」加上,2017/18學年精神病患學生將納入支援範圍;現正試行的「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劃」將來未知會否落實,並硬性增加到校EP工作量;食衞局又正為EP設立認可註冊,所有EP需每年接受若干時數的進修培訓,她擔心來年前線的服務將因EP更分身不暇、愈趨參差,最終苦了學生。

林瑞芳稱,現時港大及理大教育心理學碩士課程每年均收到近100個入學申請,她認為教育局及教資會應就現況及未來規劃,考慮提供更多資助學額予兩間大學,加快培育人才,紓緩人手問題。但她認同增加人手的步伐過急會影響EP培訓質素,並表示港大及理大均希望每校增加五個學額,即分別由25個學額提升至30個,及由15個提升至20個,便是「取其平衡」的方案。

黃宇昆認為,若教育局欠缺融合教育發展藍圖,業界根本無法計算人手需要,遑論配合。(陳嘉元攝)

教局欠政策發展藍圖

不過,正於私人機構任職的教育心理學家兼「良心理政」成員黃宇昆Danny、及研究融合教育多年的學者冼權鋒,均認為教育局缺乏長遠發展藍圖,經常「突然有新資源才推新政策」,令業界難以規劃人手培訓,才是問題結癥。冼權鋒舉例指,教育心理服務覆蓋全港公營中小學、優化服務計劃、新增精神病患者為支援對象等政策上的改動,均是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後,局方才突然推出。

Danny亦指政策往往突如其來,令業界難以預算人手培訓,他認為局方須為今天的悶局負上責任,又擔心未來教局會再次突然推行幼稚園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再次於無規劃、無配合下加重業界人力負擔。局方回覆查詢時指,暫無計劃在幼稚園安排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但未有交代何時或什麼情況下才會計劃。

林鄭月娥曾於其參選政綱提出會檢討融合教育成效、增加SEN支援。她一上任便為全港公營主流中小學增加一名常額教席,用以聘請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以紓緩人手不足。不過,學界仍然普遍認為此舉只能發揮「救火」作用,小學校長兼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表示,長遠仍希望能增加EP到校人數。

適逢由社會福利署、教育局及醫管局合作、為期兩年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到期,消息人士透露政府將全面落實推行,本學年EP工作時間將再次被分薄,最快要到下年港大約25個畢業生畢業,人手才能「沒那麼緊張」。林鄭即將發布的施政報告,未知會否為教育界及SEN生家長帶來新消息?

上文節錄自第76期《香港01》周報(2017年9月4日),原文題為〈專家支援不足 特教童有夢難追〉,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9月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