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離開官場獲獎學金攻讀博士課程 冀改善長期病患問題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231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獲選為本年度大學教資會研究資助局「香港博士研究生奬學金」,當中有47%獲奬學生來自內地,46%來自來自其他地區,只有6.1%是本地學生。
正就讀中大公共衞生與災難管理博士全日制課程的學生洪凱兒,是當中佔少數的港生。她曾任7年政務主任(AO),之後離開官場追求理想,她希望在就讀有關博士課程時,探討出一套協助長期病患者應付大型災難的方案,逹致其扶貧理念。
研資局主席華雲生表示,該比例並不代表本地生不愛就讀研究生課程,而是他們通常會到外地讀博士課程,吸取海外經驗,因此外地生的比例會相對較高 。

2017/18年度由研資局舉辦的香港博士研究生奬學金計劃中,共有231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獲奬。(鄺曉斌攝)

本年得獎者之一洪凱兒正就讀中大公共衞生與災難管理博士全日制課程,但其經驗絕非「簡單」。她曾就讀港大政治學與法學雙學士課程及牛津大學碩士課程,隨後加入政府擔任政務主任(AO)逹7年,官至高級政務主任(SAO)後,因希望做與扶貧相關的前線工作,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加入樂施會工作兩年。

曾任食環署AO

洪凱兒今日(22日)接受訪問時指出,自己在讀書期間明白「世界不是太公平」的道理,因而加入政府實踐扶貧理念,後來因十分希望再次擔當前線服務,因此選擇到非政府組織樂施會工作。

洪又解釋指,有一段時間在食環署擔任政務主任,其間首次接觸公共衞生,從中獲得公共衞生其實與扶貧息息相關的啟發。她希望自己在就讀有關博士課程時,能在災前預防計劃、災後應對和醫療制度方面,探討出一套協助長期病患者應付大型災難的方案。

洪凱兒(前左一)在2011年曾到訪南亞地區,參與扶貧工作。(樂施會網頁圖片)

加入樂施會感到夢想成真

洪凱兒曾在樂施會網頁撰寫一篇自白,解釋為何棄官從事扶貧工作。她說十多年前看到一張海報,「貧窮源於不公平」七個大字吸引她看了良久:「一次又一次的改變了我的人生」,剛巧樂施會的代表到學校講課,與學生討論貧窮,她也因而了解樂施會的工作,「助人自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貧窮,公義,發展,這些概念就一直在我腦海盤旋」。

因此她之後跑到樂施會訪問,到坦桑尼亞蓋學校,到聯合國人道救援辦公室非洲部當實習生,論文也寫西非區域組織。她在2011年加入了樂施會,「實在有夢想成真的感覺」。她稱在樂施會時看到學到的真的很多,尤以機構參與式的項目和對倡議的堅持最為有所共鳴,「我絕對相信貧窮源於不公平,尤其是不公平的制度。而最大的不公就是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而不自知」。因此她認為讓受眾參與項目的設計和管理能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權利;對不公的制度進行倡議工作是困難卻必須的工作手法。

本年得獎者之一洪凱兒(左二)曾任7年政務主任,現正攻讀中大公共衞生與災難管理博士全日制課程。(鄺曉斌攝)

得獎港生只佔6% 皆因港生要出外衝

香港博士研究生奬學金計劃在2009年由研究資助局成立,在2017/18學年,共收到逾120個國家及地區、約6,500份申請,經評審後共有231名來自42個國家及地區的申請人獲奬。

研資局主席、中大常務副校長華雲生表示,在獲奬學生中只有6.1%是本地生,並不代表本地生不愛就讀研究生課程,亦不代表對本地課程沒有信心,而是本地生通常會到外地讀博士課程吸取經驗,因此外地生的比例會相對較高,他又強調:「讀PhD(博士)唔係諗住賺錢,而係培養獨立思考、批判思考。

研資局主席、中大常務副校長華雲生(中)表示,就讀博士並非放眼賺錢,而是培養獨立思考、批判思考。(鄺曉斌攝)

獎學金將為獲獎博士研究生提供為期3年,每年港幣24萬元的津貼,及每年港幣1萬元的會議及研究活動的交通津貼。

有關計劃評選準則主要包括四項,包括學術表現、研究能力/潛質、溝通技巧及領導才能;凡有志報讀本港教資會資助院校全日制博士學位研究課程的人士,均可申請相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