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被讚譽《璀璨的五采筆》 曾稱中大校園是適合寫詩的地方 

撰文:陳芷昕
出版:更新:

據台媒《聯合新聞網》報道,台灣文學家及詩人余光中於高雄病逝,享年89歲;其親友都很哀慟。
報道又指,中山大學校方證實余光中在上午10時許離世,沒有說明細節,表示尊重家人意願。台媒指,日前余光中疑似小中風又入院,肺部有些感染,後轉進加護病房,家人也從國外趕回,陪伴在側。他今次入院,家人非常低調,也擔心感染加劇,謝絕探訪。
一代文壇巨擘告別塵世,不少人都會憶記他的作品對兩岸四地文壇的影響,其中香港著名作家黃維樑的作品《璀璨的五采筆》,讚譽余光中「以紫色筆寫詩,風格屢變,技巧多姿;金色筆寫散文,氣魄雄奇,色彩燦麗;黑色筆寫評論,褒貶有據,公正無私;紅色筆編輯,選文有標準;藍色筆翻譯,信實且忠貞」。

文學家余光中病逝。(香港中文大學網頁圖片)

根據台媒報道指,今年10月23日是余光中生前最後一次露面,中山大學為余光中慶祝90歲大壽。昨日,中山大學人員曾於下午向台媒透露,最近天氣多變且氣溫偏低,余光中到醫院檢查。惜今日傳出余光中病逝消息。

五采筆寫作影響深遠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黃維樑曾評論余光中各方面的文學成就, 讚譽他有璀璨的「五采筆」, 這段話可以概括余光中的文學成果。黃維樑曾指余光中是20世紀中國詩文雙壁的大作家,手握五色之筆:用紫色筆來寫詩。用金色筆來寫散文,用黑色筆來寫評論,用紅色筆來編輯文學作品,用藍色筆來翻譯,數十年來作品量多質優,影響深遠。

文學家余光中病逝。(資料圖片)

出自余光中的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無數,他自稱為生命的四度空間。當中,詩及散文多篇作品被廣泛列入兩岸三地的教科書,如「鄉愁」、「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多篇詩作譜成歌曲,經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傳唱。

梁實秋曾評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余光中曾先後主持多種文學刊物、文學獎,已出版著作近百,為當代華文世界經典作家之一。

余光中曾於訪問中指,中大是寫詩的理想地方。(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展覽廳網頁圖片)

余光中2015年曾接受《中大通訊》第455期的訪問表示,中大校園理想,是寫詩的理想地方,他又指:「從台灣來教書11年,宿舍面對大埔公路,右邊一點就是八仙嶺,遠處是船灣淡水湖,這邊還有馬鞍山,太好了。我在山上寫了很多詩,很多散文,《沙田山居》、《吐露港上》這些文章就是在這兒寫的。我也寫了很多論文,還翻譯了兩本書,收穫很豐富。」

+1
海天相對,中間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藍光裡,也還有一層輕輕的海氣,疑幻疑真,像開着一面玄奧的迷鏡,照鏡的不是人,是神。海與山綢繆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間,還是山誘俘了海水,只見海把山圍成了一角角的半島,山呢,把海圍成了一汪汪的灣。山色如環,困不住浩淼的南海,畢竟在東北方缺了一口,放檣桅出去,風帆進來。最是晴艷的下午,八仙嶺下,一艘白色渡輪迎着酣美的斜陽悠悠向大埔駛去,整個吐露港平鋪着千頃的豪碧,就為了反襯那一影耀眼的潔白。起風的日子,海吹成了千畝藍田,無數的百合此開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遠遠近近,零零落落的燈全睡去,只留下一陣陣的潮聲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節奏撼我的心血來潮。有時十幾盞漁火赫然,浮現在闃黑的海面,排成一彎弧形,把漁網愈收愈小,圍成一叢燦燦的金蓮。
《沙田山居》

余光中教授是著名文學家及詩人,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根據中文大學網站資料顯示,余光中曾於1974至1985年期間任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並在90年代多次訪問中文大學。1992年余教授擔任新亞書院的龔氏訪問學人,1993年亦曾任聯合書院的傑出訪問學人。踏入21世紀,余教授為首屆及第二屆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主辦的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出任評判,中大指余光中為鼓勵文學創作的風氣作出重大貢獻。

余光中的作品對文學界有深遠的影響。(倪清江攝)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內戰期間隨家人遷居香港,並於1950年到台灣定居。余教授在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後返台灣師範大學任教。1974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至1985年返台,出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病逝前擔任台灣中山大學光華講座教授。

如果你是一隻鷹,而且盤旋得夠高,吐露港在你的「俯瞰」下就像一隻蝴蝶張著翅 膀,風來的時候更加翩翩。這是一位女孩子告訴我的。她當然不是那只鷹,沒有親眼看 過。每次從臺灣或歐洲飛降香港,也不經過這一片澄碧,所以我也無法印證。不過她的 話大概沒錯,因為所有的地圖都是這麼畫的。除了「風來的時候」畫不出來之外,地圖 真能把人變成鷹,一飛縮山,再飛縮海,縮大地為十萬分之一的超級老鷹。我不說超級 海鷗,因為海鷗低掠貼水,鷹翅才高翔而摩天。 我就住在那蝴蝶左下翼的尖上。
《吐露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