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玩遊戲都係治療 「易徑玩樂」課程助患者改善情緒

撰文:安祖娜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高危人士如小朋友及老友記也要留家避疫。不過防疫措施千百種,對於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來說,單是記住勤洗手和戴口罩也有難度;而作為照顧者,每天與情緒起伏大的患者「困獸鬥」也難免承受巨大壓力。仁愛堂引入加拿大教授所創辦的「易徑玩樂」課程,透過度身訂造的遊戲活動,改善認知障礙患者的情緒及反應,以令患者及照顧者均能享受更具質素的生活。

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不時出現行為問題,增加照顧者負擔,有社福機構引入「易徑玩樂」課程,透過遊戲活動,改善認知障礙患者的情緒及反應。(仁愛堂提供)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一般人對認知障礙症的印象或只是無記性,事實上患者除了忘記生活習慣如回家道路、食飯時間外,性情也會改變,例如變得多疑、易怒,甚至對身邊的人作出攻擊行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的數字,全球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估計超過5千萬,而本港目前每10名70歲以上長者中,便有一名患者。

仁愛堂引入「易徑玩樂」課程,幫助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照顧者,該課程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曾家達(左二)所創辦。(仁愛堂提供)

現時91歲的鄧婆婆確診認知障礙症已有5年,雖然病情已步入晚期衰退階段,她仍行動自如,只需一支拐杖輔助便可走動,惟言語能力較差,令家人難以明白其需要。鄧婆婆一向與女兒及其家人同住,不過受病情影響,她常常表現孤僻、易怒,經常會怒視和罵人,令家人照顧時更感吃力及無奈。

女兒留意到婆婆的情況,決定安排她參加仁愛堂的「易徑玩樂」課程(Play Intervention for Dementia),起初鄧婆婆對活動完全不感興趣,70分鐘的小組活動時間內4次要求去廁所,覺得不順意時也會大聲喝罵其他人。後來全靠職員留意到鄧婆婆的需要,設計針對其個性、行為模式及情緒的遊戲,至第4次小組時,她已能專注參與。

其後更連家人也留意到鄧婆婆的情緒有明顯改善,稱和婆婆去嘉年華會時,即使排隊輪候玩摩天輪的時間超過30分鐘,她也完全沒有發怒,十分合作。至課程最後一節時,容易發怒的鄧婆婆更一反常態,滿臉笑容的向工作人員及其他長者派發糖果,家人也對她參與課程後的改變感到既驚訝又感恩。

認知障礙症長者常見行為問題

本身為「易徑玩樂」資深培訓師及資深社工的仁愛堂專業服務發展顧問區结蓮表示,「易徑玩樂」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曾家達所創辦,核心理念是需要為本,相信行為問題背後總會有一個或多個未能滿足的需要,要妥善處理患者的行為問題前,必須了解其真正需要。

本身為「易徑玩樂」資深培訓師的仁愛堂社工區結蓮指,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時,應嘗試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並加以滿足。(仁愛堂提供)

區結蓮指,活動期間社工會從6大方面,包括行為、情緒狀態、認知狀態、心理需要、生理狀況以及長者身處的環境和生活處境,觀察長者的表現,以度身訂造方式為他們設計合適遊戲,以回應其心理需要,包括對安全感、尊嚴、關愛等渴求,同時藉活動改善他們的身體機能,從而改善長者和照顧者的生活。

近日受新冠肺炎影響,不少長者也未能外出,家人亦難以找社工或親友分擔照顧壓力,區結蓮提醒,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時,切忌只讓他們整天對着電視機呆坐,指這會令他們衰退得更快。她建議家人給予長者適量認知活動,如玩些小遊戲或一同做運動,又或可談談有關疫情的新聞,鼓勵長者多表達自己,稱只要嘗試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加以對應、滿足,行為問題便會隨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