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要抽籤照顧新冠肺炎確診者 醫生憶起沙士一疫 感激港人無私

撰文:三聯書店
出版:更新:

2020年1月份,知道中國內地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時,SARS時期的記憶在我心中一幕幕地重現,心裏有一點點的擔憂。那時正值家母病重,部門內部又有重大事件,內外因素夾擊下,我的心情格外沉重。(以下內容節錄自《COVID-19抗疫之路:香港醫護的心路歷程》。)

文: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深切治療部部門主管沈海平顧問醫生(港島東醫院聯網醫護)

抗「逆」回憶

經過抽籤,一部分的深切治療部(ICU)醫生以及護士組成了專門照顧確診 COVID-19 病人的小組(dirty team),準備抗擊第一波疫情。ICU A11U 隔離病房也於 2 月 3 日正式投入運作,接收疑似及確診 COVID-19 個案。初期運作上遇到很多問題,幸得當時身為部門主管的殷榮華醫生率領一眾 ICU 醫生及護士悉心處理,令困境逐一解決,運作漸上軌道,讓第二波疫情在處理上更加得心應手。

我於 3 月初開始在隔離病房工作,正好遇上第二波疫情。隔離病房的保護衣物一直供應充足,當然同事們也用得很小心,避免浪費珍貴的資源。穿上整套保護衣物進入隔離病房時,總是會擔心自己穿得不妥當,從而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

為了避免增加同事們的感染風險,進入隔離病房的同事要盡量減少,在相對少的人手之下,處理病患的時間也因此而增多,很多簡單的程序因為護面罩透光度不足而變得很複雜及費時。但醫生及護士們都努力堅持著,將每一個程序做到最好,讓病人有最大的復康機會。

延伸閱讀|新冠肺炎|部分運動場所周四重開 一文睇清涉及場地與限制措施▼▼▼

+1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當中有兩位病人讓我有深刻的記憶。有一家四口因為COVID-19 而第一次入住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以下簡稱:東區醫院),當中 40 多歲的一家之主頗為富有,從沒有接受公營醫療的經驗,因為私家醫院拒絕接收 COVID-19 個案而轉到公營醫院,對公營醫療頗有微言的他因為病情惡化而進入了我們的 ICU A11U 隔離病房,他在病情頗為嚴重時他仍然十分記掛著工作,用兩部手提電話及一部平板電腦不斷處理公務。

但他的病情每況愈下,最終需要插喉,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當跟他說明要插喉時,他心情十分沉重,那時他才理解到工作並不是人生的全部。幸運的是他最終慢慢戰勝了 COVID-19,而且康復速度也非常理想,最終能出院與家人重聚。我相信這一經驗必能讓他理解到人生之中哪些是最為重要的。

另一位病人是一名 70 多歲的老太太,也是因為 COVID-19進入 ICU,因呼吸衰竭而要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但情況沒有得到改善更持續惡化下去,最終要使用人工肺(ECMO)來維持生命。

延伸閱讀|網民分享確診經歷 初期病徵好輕微  身體檢測才發現肺部有陰影▼▼▼

+13

由於病人的病情持續反覆,我每天都要致電她的姐姐報告病情,而她的姐姐也會將我的訊息傳送給海外的家屬。家屬心情縱然忐忑不安,但我的電話給他們帶來了莫大的安慰,讓他們更好地預見病情的走勢。家屬也越洋錄製了很多祝福問候訊息,經手機通訊軟件傳送,播放給病人聽。最終家屬也達成願望,到ICU隔離病房隔著玻璃探望老太太。

此事令我了解到隔離病房雖然分隔了家屬及病患者,但卻從沒有分隔他們的愛。多加利用視像通訊能讓家屬和病患者有更多見面的機會,或許也能讓病患者加快痊癒。

縱使疫情帶來了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失去生命的痛苦,但它也喚醒了我們潛藏在內心的無私大愛與堅毅不屈的專業精神。只要共同努力,必能渡過難關。

延伸閱讀|港媽帶子女回內地避疫 讚深圳防疫措施嚴謹過香港:隔離完好自由▼▼▼

+3
《COVID-19抗疫之路:香港醫護的心路歷程》書本封面

書名:《COVID-19抗疫之路:香港醫護的心路歷程》

作者:港島東醫院聯網醫護

【本文獲「三聯書店」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