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人士何其多,偏偏真正發生的無人講過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特首選舉,傳媒報道中,好像通街都是消息人士似的。這點已經有不少人指出過。誰有機會,誰被紅燈,誰幾時會宣布參選,很多東西都有「消息」講過,唯獨是真正發生了的,像胡國興宣布參選和梁振英在選委選舉前兩天主動宣布不連任,好像沒有「消息」事前指出過。
在梁振英宣布不連任後,很快又有各路消息人士出沒。外國選舉流行fact check,香港是否應該做leak check?

胡國興宣布參選前,並沒什麼消息傳出。(資料圖片)

不過,有個有趣的現象。雖然印象中消息人士愈見泛濫,但在WiseNews搜尋,14份香港中文報章上,2005至2016年間出現「消息人士」、「權威消息」或「可靠消息」的文章數目,其實並沒有上升,在過去幾年,數目其實是顯著下降的:由2013年的全年8,763篇,下降至2015年全年7,019篇和2016年截至12月9日為止的5,482篇。這些數字,包括不同類型的文章以及不同版面,不限於香港政治和社會新聞,但整體趨勢也適用於香港政治新聞之上,因為若將搜尋改以「消息人士 AND 特區政府」為關鍵詞組,也會得出同樣趨勢。

這代表我們的印象錯了嗎?我想不是。有個初步的想法,不知道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實情,但可以跟大家討論:我們當下面對的現象不是(或不只是)愈來愈多消息人士,而是「消息人士傳信」作為一種新聞信息傳播模式出現了變化。潮流興講「後真相」,我們姑且把轉變形容為「從真相世界的消息人士傳信到後真相世界的消息人士傳信」。

在後真相時代 當記者也不知消息人士是誰

什麼是「真相世界的消息人士傳信」?消息人士放的不一定是假消息。傳媒做調查報道,往往要依賴敢於爆料但又不能具名的消息來源。不過,調查報道會很小心地對資料多加查證,而且盡量找出能具名的消息來源出面證實信息。

傳統上,傳媒如何處理消息人士,是有規範的。部分消息人士傳信行為甚至有其制度化的一面,例如政府或其他機構利用「消息人士」來傳播信息,一直存在:一個傳統的政府吹風會,所有傳媒到齊,政府官員透露一些跟重要政策相關的信息。傳媒可以報道,但不能具名,結果官員在報道中變成「消息人士」。在這種常規化的吹風會中,政府可能是想測試民意反應,可能是想設定社會討論議程。在這裏,傳媒的工作沒有調查報道那麼神聖,傳媒在多大程度上應該配合政府的公關運作,可以商榷,但至少負責報道的記者們很清楚那位消息人士是誰,而且知道那些消息真的是可靠的。

作為有規範的報道手法或制度化公關手段的消息人士傳信當然仍然存在,但讓大家覺得消息滿天飛的,是一種雜亂得多而且看來沒有什麼倫理規範的消息人士傳信行為,不是有重要機構中有人以「消息人士」的身分向所有傳媒發放真確可信的信息,而是好像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可靠」或「權威」消息人士,而且不同機構的消息有時互相矛盾,今天這傳媒有獨家消息說誰會去馬,明天另一傳媒又有獨家消息說是另一回事;今天這媒體說消息指誰被亮紅燈,另一媒體就引述消息指那人其實已如箭在弦準備出閘。明顯地,部分消息是「流料」或屬虛張聲勢的機會極高,同時,我懷疑負責撰寫報道的記者知不知道那些消息人士是誰。

還有一種報道,是消息人士引述消息人士,例如沒有具名的建制派/泛民/政界人士說他收到北京來的消息,說什麼什麼的。誰知道被消息人士引述的消息人士,是否也只是在引述其他消息人士?真正的消息源在哪裏,似乎根本沒有人搞得清楚。

真正的消息源在哪裏,似乎根本沒有人搞得清楚。(資料圖片)

消息報道 少看為妙

平時不會花時間看太多那麼基於「消息」的報道。這兩天在WiseNews找了一些出來看,有些真的幾好笑。在其中一篇報道中,一位建制派選委說中央在特首人選上未有定奪,大家都在等消息,但綜合各方消息,中央仍然屬意梁振英連任。好笑不在梁振英現在不連任,而是既然你在等消息,你又怎樣綜合消息?另一篇引述消息人士指曾俊華仍未像當年唐英年一樣辭職參選,是因為財政司長這職位很重要,不能隨便辭職。嗯,我現在才知道,原來財政司長比政務司長重要。

所以,當下「消息人士傳信模式」令人不安,不純粹是有多少消息人士的問題,而是這些消息的出沒和關於這些消息的報道,看來沒有什麼規範可言。有證據和沒證據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俱為「消息」。如果我們真的進入了後真相時代,那不單是社交媒體製造出來的問題。這種消息報道,不看應該沒有多大損失,或者說,少看可能更加有益。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