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來稿】薯片理財學中的糖衣毒藥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曾俊華公佈的候選政綱提出研究「負入息稅」,好像有意讓政府重新分配財富。但不要忘了政綱中「研究」兩字,梁振英當年上任說支持全民退保,後來反口。「研究」從不是承諾落實,未來的發展我們很難說實。
阿難
(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文:阿難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時身先死,一生真偽誰人知?」這首傳頌千古的古詩,指很多政治人物一生功過,去到蓋棺定論一刻,很多時會與他早年從政的形像有天淵之別。檢視近十年特區官場,無獨有偶,由早年曾蔭權上任特首民望高企,到現在深陷貪腐醜聞;梁振英任特首早期力倡香港營,現在卻被批為撕裂香港元凶。今屆四位特首候選人,以前財長曾俊華民望最高,但汲取了之前特區政治紅人形象插水教訓,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掀開公關形象這外衣來審視政治人物,希望以曾俊華過往任財政司長時的具體施政措施,指出民意對這政治人物,未免有太多主觀幻想。

財技扮窮以躲避社福責任

曾俊華是回歸以來,造數能力最強的財爺。由港英時代彭勵治提出「積極不干預政策」到麥高樂「共識資本主義」,歷任財爺在財政預算案發表前夕,均諮詢議員意見並納入預算制定的過程,但最終都恪守審慎理財原則。回歸以後《基本法》明確寫上香港公共財政應「量入為出」、「避免赤字」,因此依這條憲政條文,回歸以來除了1998至2003年五個財政年度因經濟衰退錄得赤字外,歷代財爺都為香港不斷累積財富,而尤以曾俊華年代最甚。

讓我們舉兩個曾俊華任財爺時的財技,看看如何造靚條數?以2013/14年預算案為例,政府總開支突然大增為4,400億,但其實曾俊華將很多所謂「開支」計算入不同的基金賬目上,例如注資再培訓計劃150億,但這個再培訓計劃至今是每年開支6至7億的計劃,當年計劃仍有20億盈餘,那為何要注資150億?同年關愛基金注資150億,但關愛基金一年開支不出10億,那為何又要大幅注資150億?這類不斷注資不同基金或項目的「開支」,令政府在賬面上有大幅支出,所以便無力承擔定期性長遠開支。

再以2014/15年度為例,財政預算案在當年香港經濟有3%以上增長、通脹亦有4%增長下,竟然減少政府支出,支出比上一個財政年度下跌5.7%;該年政府總收入為4,478億,但財爺仍預計下一年總收入為4,301億,為何在經濟增長和有通脹的情況下,不合理地預估政府收益減少百多億。同年預算案內文提及,政府總開支達4,112億(第156段),但第158段政府總收入4,301億,理應有189億盈餘,但第159段卻說政府賬目只有91億綜合盈餘,實質曾俊華透過一些賬目儲備調動,將本來189億盈餘造細為91億。綜合這兩例,其實曾俊華不斷造大政府開支或報細收入,令到本來已水浸的庫房看來沒有很多錢,從而減少要求政府承擔長遠社福開支的輿論壓力。而根據政府的新聞公布,截至2015年3月底,香港的財政儲備為8,195億港元。政府雖盈餘豐厚,卻不肯利用儲備投資改善如教育或醫療等生產力。

首先要問,曾俊華要令政府有這麼多儲備的目的為何?特區政府主要收入來源,為賣地收益、印花稅和投資收入,依賴地產和金融收益為主。特區政府將賣地和投資收入定義為「非經常性收入」,而屬經常收入的「印花稅」其實亦深受地產市場影響,因此在財政思維而言,政府有一種主收入並不穩定的危機感,再在「審慎理財」條文下,有作大量儲備的誘因。問題是,儲備多少才算合理?

《基本法》定明「量入為出」,但現實社會卻要求「量出為入」。政府既要持續擴大開支,又要維持低稅制,唯有更加依賴賣地收益和財政儲備之投資收益。曾俊華面對近來民粹式的訴求,要求加大政府對社會承擔的責難下,寧取派糖這一次性措施,而不肯讓政府有長期的財政負擔。可是,也因為以派糖息民怨,曾俊華迴避為香港的財政收入發展作長遠規劃。就算扣除大白象工程開支後政府仍坐擁大量財政盈餘,而這多年來作為儲備,無疑是一大浪費。

新自由主義理財哲學受質疑

檢視曾的理財哲學,依據的是新自由主義,可是這種理財哲學在現今轉型期的香港是否仍適合時宜?新自由主義於全球大盛之時,正值凱恩斯主義式微。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多個奉行凱恩斯大政府的福利主義國家均陷入經濟倒退,在英相戴卓爾夫人和美國列根總統高舉新自由主義的大纛下,全球多國高舉「大市場,小政府」的理財哲學,成功打破經濟倒退窘局。1973年的股災後,本港經濟步入衰退。接着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港元1974年起自由浮動,又觸發更強烈反應。在嚴重的通脹、經濟前景不明朗下,必須讓市場力量自己發揮作用。港府遂提出「積極不干預政策」,是要抵擋不斷要求政府干預的壓力。

可是,四十年過後,新自由主義在所謂「全球化」下,弊病百出。例如,盲目信奉自由市場,相信在富人越富的經濟增長下,會有涓滴效應,令窮人亦可分享到經濟成果。可是,我們見到富人越富,並沒有將他們的財富用於再投資,而將資本投入地產等壟斷資源市場。曾俊華年代在經濟增長但政府收入聲稱下跌下,多次退稅,明眼人可見只有富人才要交稅,退稅並沒有令政府擔當應有的財富再分配角式。此外,拒絕長遠福利開支,在新自由主義論述中,福利開支是劫富濟貧養懶窮人。但揆諸今日香港,人口日益老化,政府透過高地價政策這種簡接稅在每一位港人身上抽了「稅」,但仍拒絕作必要的福利開支,以保障每一位變相已交了稅,捱貴地租的基層市民。面對社會產業單一,由於缺乏應有的退保等福利支援,令到打工仔不敢貿然轉工作新嘗試,或不同類型的人才競相投身於高收入的地產或金融業,而不敢作其他嘗試。21世紀的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貧富懸殊、中產向上流動放緩、以至區域性競爭與經濟轉型的壓力日增,種種問題均可見政府應重新審視積極不干預主義、加強社會政策與局部產業政策。

新自由主義下貧富差距嚴重,政府更應該擔當重新分配財富的角式,但曾俊華並沒有在財爺的任上作好這把關角色,盲目迷信市場,變相在坐大財團勢力。但在他形象好好的外衣下,實乃糖衣毒藥,普羅大眾並未醒覺,香港慢慢將拉入死胡同。

截稿之際,曾俊華公佈的候選政綱提出研究「負入息稅」,好像有意讓政府重新分配財富。但不要忘了政綱中「研究」兩字,梁振英當年上任說支持全民退保,後來反口。「研究」從不是承諾落實,未來的發展我們很難說實。筆者試以一個政治人物已做過的事,搗破非理性的個人崇拜,希望大眾能實是求是來檢視一位特首候選人。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