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來稿】選特首?關打工仔女咩事?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這場特首跑馬仔的「選舉」,成功吸引了香港人的注意力,「造王」、「Lesser Evil」、「西環」、「689 2.0」等關鍵字不斷在社交網站和新聞報導中出現,而有關政綱的討論撐不了多少天,就很快轉換了:誰誰誰南下頒發中央御旨、誰誰誰參選就是鎅票。
不過,選特首在制度和人選上與打工仔女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

街上熙來攘往,你今日有冇假放?(資料圖片)

文:胡穗珊(工黨主席)

制度上,特首選委是不折不扣的特權遊戲,不少界別只有董事或公司票,與我們打工仔女無緣。即使在以個人為投票單位的界別,如工程界,均有前線工人或小型分包商因為不算「與業界關係密切」而被DQ﹙取消參選資格﹚,勞工界更實行全票制,令坐擁最多工會屬會的工聯會可以坐定笠六全取60席,盡情以勞工權益換人情,保住權位親近權貴。這個醜陋的小圈子「選舉」﹙欽點?﹚制度,無非是要營造一個對中央來說「公就我贏,字就你輸」的局面,反正兩面都是建制派,不用分得那麼細,而且最後有甚麼差池還可來一個「不獲任命」。因此,一切以製造競爭或造王﹙先不說人家想不想給你「造」﹚的心態去參與這場混戰的人,需要審慎考慮到底是否真的在締造改變,還是追逐海市蜃樓,到頭來不單止一場空,更可能付上意想不到的代價。不過說到打工仔女,除了極少人有票之外,另外的三百多萬不過在食花生,既然這制度極有問題,不斷流選,打擊小圈子選舉的認受性似乎才是最佳的介入策略。

不過,現時選委人數未必足以構成流選,在人選上我們又有沒有空間爭取一個Lesser Evil?要當選行政長官,候選人必需取得601票﹙或更多﹚,並不是簡單大多數。假設所謂民意的共識是阻止現時所謂大熱C取得601票當選,首要是在於令本來打算投C的票流失,而流失的票,去了另一候選人J,令J當選,還是流至其他候選人或白票,導致流選,其實是第二個層次的問題。大家不要忘記,造王還是流選不過是結果,目的是打倒由中共操控的選舉。如是者,大家應該討論如何挖走那601票,而不是討論另外的593票﹙或更少﹚如何分配。但是,現時鬧哄哄地討論是否浪費選票一事,倒是莫名其妙,因為此票最大的妙用可能正正在於「佔著屎坑不拉屎」,而不是拉出咖哩味的屎或是屎味的咖哩。當然,你可以說,你不拉,自有別人拉,拉完還是你來吃。好吧!那回到選票的問題,如何「挖走那601票」?無錯,現時民主陣營是還未有人札札實實的討論和動員如何「挖走那601票」,而是熱心於剩下的593票如何分配,which is,無關於阻止C當選。

除了制度和人選之外,其實亦有不少人希望利用這次「選舉」爭取在未來5年有點改善,有哪些社會政策可以做到,例如:取消強積金對沖、標準工時、全民退保、增加房屋供應、改革稅制等等。如是者,一個談判的過程就有必要發生。奈何,現時有些選委早早把底線昭告天下,一幅「非君不賣」的模樣,製造唯一的交易對象,令自己難以討價還價。作為打工仔女的你和我,不難想像如果我們只能服務一個僱主,還明言不會罷工,那我們又有何議價能力談加薪?而最糟糕的是,每當有人向某參選人提出批評時,還會被指責是為另一參選人助攻,壓縮叫價的空間。而最可笑的莫過於「有價無市」的問題,因為份屬建制派的參選人最終究竟是否要、敢不敢要這一提名票還是未知之數。

很多人說主張投票支持J的是現實派,願意為相對不那麼壞的結果而妥協,但是現實並非建基於一廂情願的想像,妥協亦應該有策略有舖排。即使有些選委評估制度不可能短期內發生變化,挑人選的空間亦有限也好,若要在過程中盡量爭取最大的槓桿效應的話,選委們應該打破互相猜測、各自為政的局面,共同議訂策略:即使立場不算一致也好,至少在各自的位置上發揮最大的功用,而非互相抵銷。舉例說,工黨作為一把勞工的聲音,可以堅持基層、勞工階層的取向,向各參選人叫價,另一方面製造勞工界不可向商賈政綱低頭的氣氛,迫使工聯會處於尷尬的境地,有票投不得。批判制度的荒謬與評估各人選的利弊是不同的介入方式,當中雖反映不同的價值取向,卻非理想與現實的分野,毋須以二元對立的方式處理,因為兩者並不互相否定,換言之批判制度不等於忽略人選的重要,評估人選亦不等如漠視制度性的問題。

社運比選舉長,不要因為一個欽點遊戲敗了團結民主力量的基本盤。

 

【作者註:部份內容曾載於星島日報專欄《工字出頭》。】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