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博評】林鄭房屋政綱忽視的問題

撰文:張景宜
出版:更新:
習近平和中央官員在這次選舉,最關心的始終是下任特首和團隊能否梳理香港的政治、經濟和民生問題。幾位特首候選人不應該再將焦點單純全放在土地供應和樓價之上,還有很多方案可以改善香港的房屋政策和供應。
張景宜
新加坡的組屋。(mailer_diablo via Wikimedia Commons)

最近跟新加坡的表姐拜年,她一家人住在淡濱尼 (Tampines) ,靠近樟宜機場,有點像東涌。她住的屋苑類似香港的夾屋,由私人發展商參與建設,政府管理。幾年前入伙時大約是二百多萬港幣,因為新婚和首次置業有政府津貼,又可以使用公積金作部分首期開支,每個月的供款也不過幾千港元。一家幾口住在實用面積700多平方呎的單位,舒適自在。

這樣的生活在香港好像遙不可及,正如幾位候選人的政綱都提到,不少香港市民以劏房為家,公屋輪候人士也屢創新高。目前對房屋需求最大的一群是25-40歲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有兩萬到五萬的月入,生活開支大,十年也儲不到首期上車,只能把收入三四成用作租金開支。這樣衍生出不少家庭、事業發展和人口增長的潛在社會問題。

林鄭月娥的政綱提到增加「綠置居」的供應,顯示未來該類資助房屋有機會陸續推售。(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林鄭月娥的政綱只是很粗疏地提到增加「綠置居」的供應、新增港人首置上車盤等。她的房屋政策顧問忽視了兩個關鍵問題,為什麼公屋租戶經濟條件改善就一定會買居屋,以及香港年輕人一定有首期承擔比居屋更貴的首置上車盤。

反之,曾俊華提出檢討居屋定價、研究把定價與入息中位數掛鈎、葉劉淑儀建議政府要求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放棄利潤最大化的方針,向置業人士, 特別是首次置業的年輕人,提供更優惠的按揭保險計劃等房屋政綱直線擊中房屋問題核心,就是錢的問題。

試想想,假設樓價訂在6,000元一呎,500呎的單位,約300萬,政府限定每月收入約15,000至25,000元的年輕人申請,由房協、市建局或是政府與發展商聯手推出「新公屋」,參考新加坡組屋的做法、定價、學習英國政府提供免息貸款、買樓津貼,以及考慮重推「置安心」概念,讓業主先租後買,每年如果有5000到8000個單位,已經解決到不少民怨和年輕人希望上車的訴求。

過去幾年,不斷有一些資深樓市評論員,測量工程資深前輩,以及政府官員刻意將土地供應、郊野公園扣上房屋問題,將矛頭指向地產商推高私樓樓價,環保人士不鼓勵開發郊野公園,泛民政黨反對填海等,這些做法不是對社會和市民負責任的表現。大家回想一下五年前,啟德的港人港地,到新近中資發展商以高價投得啟德地皮,現屆政府在意的土地收入還是香港年輕人需求呢?

面對房屋問題,負責任和優秀的管治者的態度是迎難而上,香港有不少空置單位、棕地、工廈可供改建,也有穩健的金融財務系統去提供融資貸款,年輕人也勤奮工作,願意以時間能力,努力完成置業夢。

林鄭月娥上任後,需著力解決房屋問題。(資料圖片)

習近平和中央官員在這次選舉,除了參考各名候選人愛國愛港的忠誠度、民意外,最關心的始終是下任特首和團隊能否梳理香港的政治、經濟和民生問題。幾名特首候選人的政策團隊、建制和非建制政黨、智庫和學者,不應該再將焦點單純全放在土地供應和樓價之上,還有很多方案可以改善香港的房屋政策和供應。

就英國的房屋情況,當地政府最近經英國社區與地方政府部推出公眾諮詢,誠邀專業人士、學者和市民提供意見給政府。政府拋出幾個創新提議,包括加快審批給承建商建屋批准書,邀請發展商提交創新和加快建屋速度的計劃書等,下任特首上台後,也應該推廣有關做法,不再是單純依賴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的長官意志,反而是匯聚民間智慧,一起解決香港的房屋供應困局。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