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博評】香港民意兩極化程度一直上升,為何?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距離特首選舉投票只剩一星期,形勢上,大局已定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林鄭月娥很可能以「低民望+高票」當選。
林鄭月娥在電視論壇上說,有些人挾高民望當選,之後民望一樣可以跌。這當然是事實,不過,政治人物的民望從來是易跌難升的,如果連上任時都沒有高民望,沒有蜜月期,之後幾年又會怎麼樣?

林鄭月娥不是沒有市民支持,她的特點在反對者特別多。(資料圖片)

誠然,林鄭月娥不是沒有市民支持,她的特點在反對者特別多。看港大滾動民調,若把3月1日至3月15日的數據結合計算,當被要求以0至100分為每位參選人評分時,給予林鄭100分的市民有7.2%,給予曾俊華100分的市民有7.6%,其實沒有甚麼差異。兩人的差異在量表的另一端:給予林鄭0分的市民有12.0%,給予曾俊華0分的市民只有2.2%。這是林鄭自己的責任也好,西環的責任也好,總之數據上,她是個polarizer。

經過五年梁振英的管治之後,很多市民都認為下屆特首應著力修補社會撕裂關係,三位參選人的口號也強調團結、連繫。但實際情況是,若林鄭月娥當選,民意兩極化程度在新特首上任時已處於一定的高度,這對推動任何政策都是不利的。

我們不妨看看回歸後二十年的情況。上圖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網站的資料,運用之前一篇文章中有提及的民意兩極化計算方法[附註],計算民意對特區政府信任度的兩極化程度。

有幾點值得留意。首先,無論是董建華、曾蔭權,抑或是梁振英,在其任內,市民對特區政府信任度的兩極化,整體趨勢都是向上升的。這其實很合理。一般情況下,當新領袖上任時,就算市民不抱有甚麼希望,也很可能會抱著觀望的態度,對政府的觀感在一時之間不會很極端,但隨著施政展開,不同的政策可能惹起不同社會群組的反感,不滿情緒開始上升,在這時候,如果政府和建制為了不令自己過分被動,也開動宣傳機器進行反動員,結果就會是非常反對政府的市民比例上升,非常支持政府的市民比例也上升,或至少沒有下降,總效果就是較之前更兩極化的民意。

不過,梁振英跟董建華和曾蔭權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上任時,民意兩極化程度已經很高,那應該部分跟上屆特首選舉的過程有關,雖然當年梁振英在特首選舉民調中支持度高,但「豬狼之爭」的新聞框架深入民心,不少市民對梁振英有很大疑慮。同時,他剛上任就碰上反國教運動。所以,梁振英上任的第一年,市民對政府信任度的兩極化程度,已經在歷史新高的位置,而其後梁振英施政如何撕裂社會,則不用再多說了。

過去年半,隨著雨傘運動結束,市民對特區政府信任度的兩極化是有點減退的,但減退的幅度很小,指數仍高於梁振英上任頭兩年,亦即仍遠高於董建華和曾蔭權的年代。

若果由曾俊華勝出今次選舉,他有沒有能力改變「管治期間民意兩極化程度會隨時間上升」這「宿命」,也很難說,但他應該至少可以像曾蔭權當年上台一樣,把民意兩極化在一時之間壓低,重頭開始。若果一如這刻形勢所示,由林鄭月娥勝出,她很可能會連一時三刻的喘息機會都沒有,她會一直背負著「低民望當選」的惡名。看在她今次選舉過程中的表現,公關做得好與否還是其次,但把小量稍為過火的網民言論視為白色恐怖,又或者因為疲勞而失了基層團體的約,再看她的支持者的言論,中央對梁振英的肯定,也難怪很多市民正在懷疑,撕裂的狀況會否比之前更加嚴重。

 

註:

兩極化程度指數的算式是√((E1+E2)×((E1+E2) -∣E1-E2∣)),其中E1和E2代表兩個極端答案-即非常信任和非常不信任-的百分比。對此算式更詳細的討論,可見「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opinion polarization in varying times」,《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Volume 1,issue1)。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