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博評】林鄭月娥重啟政改的前提

撰文:何亦文
出版:更新:

如無重大意外,國務院將在四月上旬舉行第七次全體會議上,就林鄭月娥出任香港第五屆行政長官的任命進行審議。之後,習近平和李克強將分別以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身份會見這位新特首。
林鄭月娥未來5年的施政重點在哪裡?中央對她有哪些希望?這兩個疑問在下月上旬的兩場會見中會尋出答案。

獲全國人大批准的政改方案在立法會「流產」,林鄭任內會否重啟?(視覺中國)

中聯辦負責人昨天在特首選舉結束後發表講話稱,「希望林鄭月娥不負眾望,聚力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促進社會穩定和諧。」2012年梁振英當選特首,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向剛剛獲得任命的梁振英表示:香港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顯而易見的是,5年前的16個字變成12個字,少了「推進民主」。
 
這種變化當然不是第一次發生。2013年至2016年梁振英先後四次到北京述職,習近平的講話中都沒有提到「推進民主」,只是在2014年「佔中」事件後的那次述職時說: 「香港政治發展應該從本地實際出發,依法有序進行;應該有利於居民安居樂業,有利於社會繁榮穩定,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這番講話既是中央對政改的憂慮,也是中央重啟香港政改的前提。
 
「推進民主」從官方表述中消失的原因我們可以猜出大概,獲得全國人大批准的政改方案在立法會「流產」後,北京已將香港政策的方向調整為政治上反「港獨」,經濟上促「融合」,「推進民主」於是被束之高閣。
 
香港要不要重啟政改、繼續推進民主?
 
林鄭月娥在其競選政綱中承認,明白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對普選的訴求,以及「一人一票」選舉對提升特首、特區政府認受程度以及立法會公信力的重要,但亦強調政改議題極具爭議,不能貿然行事,必須先凝聚共識。她承諾,若當選特首將在任內盡最大努力,在人大「831框架」下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氣氛。
 
雖敗猶榮的曾俊華今次參選之所以獲得好評,不能簡單理解為泛民的「背後發力」,他的競選政綱、電視辯論以及昨晚的敗選感言,低調而平實地表達了香港社會中間階層的訴求,不願意看到香港繼續沉淪、希望香港政制發展和前進。
 
2015年中央統戰工作會議提出在香港要「要鞏固愛國力量,爭取中間力量,還要分化敵對力量。」曾俊華這次參選,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政治光譜上淺黃的溫和泛民、淺藍的開明建制派,他們即為香港的「中間力量」,「推進民主」是他們的共同願望。不難預料,作為曾俊華的支持者他們這次沒有選票,但在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2020年的立法會選舉、2022年的特首選委會選舉中,把自己手中的一票投給與曾俊華相似的人。
 
林鄭月娥承諾修補社會撕裂,除了要組建一個能夠平衡各方利益的管治團隊,還必須政制發展上有所前進,這點作為當年負責擬定政改方案的她心知肚明。
 
過去二十年三任特首都有發展香港經濟的願景,最終為什麼都沒有成為現實? 「泛珠三角」、「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中央為香港描繪了多張藍圖,但都無奈過於宏大和遙遠,港人不知道自己在當中的位置、更見不到直接而又切身的利益。
 
如果將新疆、西藏視為中國的「民族邊疆」,是不是可以把香港、澳門視作中國的「政治邊疆」?這兩個特別行政區雖然已經主權回歸,但歷史上長期處於西方主流價值體系之中,成為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面對如此複雜現實以及「治國先治疆」、「邊疆穩則國家安」的思路,香港未來有必要尋找出一條既能適合香港社會發展、又可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政治架構。
 
所以,重啟政改,需要中央在十九大後對香港政策的重新制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化解由此引發的,在「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上的憂慮。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