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當選.博評】從「扭曲」的角度看香港政局與民意之間的關係

撰文:加藤嘉一
出版:更新:

香港行政長官的“選舉”告了一段落。作為一個局外人觀察其過程,有些感想,想跟讀者朋友們分享一下。

林鄭月娥雖然當選,民意支持度卻一直不及曾俊華。(梁鵬威攝)

我知道香港社會迎來這次“選舉”是經歷了艱難而複雜的過程的。10年前,中國中央政府(當時是胡錦濤政權)決定宣佈十年後在香港實施“普選”(我很好奇那時香港市民們的心情是什麼樣子的:興奮、激動、還是不指望而冷漠?)。到了習近平政權,2014年8月底,全國人大宣佈把普選的程式制定為由1200名委員選兩至三名候選人,對此,18歲以上的香港公民進行投票。

後來發生了所謂“雨傘革命”,因為不少公民指出這是“假選舉”,若要實施真正公正、自由的選舉,就必須從頭到尾由香港公民自己來完成選舉的過程,而非在中央已經定好的框架之內加以實施。結果,全國人大提出的方案被香港立法會否決,選擇行政長官的程式又回到了原有的框架。這次也是按它實施了“選舉”。

這是我對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事情的大致理解,不知道有沒有我理解有誤的。

畢竟過去幾年我一直跟蹤觀察以上動態,所以,這次“選舉”的有關過程和最終結果,我不感到意外,一點不吃驚。不過,並非所有觀察者都是這樣的。比如,我有一個日本同年的朋友(他很喜歡香港社會,所以很關注這次的“選舉”。日本媒體實際上也普遍關注,認真報導)向我提出一個問題:

按照之前的民意調查,支持曾俊華候選人的人不是比支持林鄭月娥候選人多一倍嗎?結果,後者的得票率比前者多一倍以上呢?香港的民意調查和選舉過程是不是假的?

我相信,把香港當回事兒,用心關注香港動態的外國朋友們中,不少人的內心會產生類似的疑問。因為,一般來說,無論是日本還是臺灣,甚至去年11月引起全球大爭議的美國,民意調查和選舉結果之間不可能產生如此之大的鴻溝。

我向這位日本朋友回答說:

你提的問題是很到位的,不過,你沒有考慮到香港的前提,民意調查是針對民眾實施,即被調查的民眾是怎麼看待候選人的;選舉過程則不是由那些民眾來完成,而是由已經選好的、有偏向的代表完成的,所以產生這樣的鴻溝。

他接著說:

那搞民意調查有什麼意義呢?搞調查的目的無非就是向候選人和選民們提供資訊,以便更加透明、民主地實施民主選舉嗎?

我再回答說:

是的,你說得沒有錯。但香港的情況比較特殊,你也不能從本國的角度看它。而且,我不覺得沒有意義,有關機構堅持實施民意調查,最起碼向國內外提供一些資訊,促使大家看到並思考在香港政局和民意之間是有鴻溝的,社會是存在撕裂現象的。

說到政局與民意之間的鴻溝,作為一個日本人,我比較自然地想到了日本政治在1989年至2013年之間斷斷續續經歷過的“扭曲國會”。日本的國會採用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的兩院制(根據日本的議會內閣制,眾議院在指名內閣總理大臣的議題上處於優勢),執政黨(有時聯合執政)在眾議院的席位數量上達到過半數,但在參議院上未達到過半數,由在野黨來控制參議院過半數的狀態被形容為“扭曲”。

「扭曲國會」是指執政黨未能在參議院取得過半數的情況。(視覺中國)

“扭曲國會”的問題是,即使執政黨在眾議院通過了法案,但往往在被在野黨控制的參議院面臨阻礙,不得不跟在野黨進行交涉,結果導致整個政治議程的滯後和怠慢。畢竟,無論是經濟政策還是外交議題,執政黨和在野黨都能夠同意,共同推行一個政策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雖然“扭曲”也有好處,比如可以阻止執政黨失控,或強行通過一個法案、推進一個政策,進一步起到制衡的作用。

那麼,我看今天的香港政治,也有類似的一面。做個對比,接下來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下由林鄭月娥負責的政局相當於日本的眾議院和執政黨,而對林鄭月娥來擔任行政長官感到不滿,渴望並要求在香港實現不受中央過多干涉和控制的民主自治的勢力則相當於日本的參議院和在野黨。兩者的價值觀、政策取向等有所不同,兩者之間形成相互制約或制衡的關係是必然,甚至必要的,問題是,這個過程導致香港社會應該好好推進和實現的任務、目標、課題等遭遇滯後和怠慢,甚至阻礙和瓦解。

經過這次「選舉」,我的看法是,兩個極端之間的碰撞和制衡是帶著其特有的風險的,有時候也難免暴力,這無疑也影響香港在國際社會上的品牌度和公信力。還是一開始就把立足點放在中庸一點,邁進一個“中道路線”是比較務實,適合香港健康、穩定的發展的。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這次選舉結果未必符合香港當前以及未來的需要,雖然我也知道香港有良心和擔當的公民對此也深感無奈。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