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特首選戰的小結——香港未來的困局與出路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一個社會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取決於政權交接的過程是否和平理性。97回歸之後,香港之所以能持續安定繁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英在政權交接的過程相當和平順暢。剛結束的美國總統選戰,特朗普與希拉莉陣營的惡性對立,加深了美國社會的撕裂。
在香港,剛結束的特首選戰,縱使絕大部分市民沒有投票權,但過程中的政治鬥爭,將難免在新特首上任後延續,令香港社會的撕裂沒完沒了。

文:掃地虎

大力推舉林鄭 反成日後施政的障礙

林鄭月娥當選新特首,大家都不會感到意外,因為中央對她實在是大力支持。按照上屆特首選戰的經驗,唐營與梁營之爭造成建制派分裂,有見及此,為統一建制派的力量,今屆特首選戰中央只全力推舉一個候選人是有其道理,加上林鄭確實是有能力之輩,中央屬意她亦無可厚非。然而,中央這個做法雖然令建制派團結,卻難以令整個香港社會和解。在1200人的小圈子選舉中,絕大多數香港市民是無權投票,選出來的特首本身已欠缺民意認受性,再加上今屆中央不讓其他建制派候選人出來公平競爭,令選舉僅餘的競爭性也盪然無存,加重了林鄭被「欽點」的公眾觀感,民意一直受到拖累。

舉例,中央不讓葉劉淑儀入閘是不智。葉劉的從政經驗豐富,對中央的忠誠度也高,在民間亦有一定支持度,理應是合適的特首候選人之一,但結果連150個提名也取不到,會讓公眾覺得中央連對建制派人士也要進行「篩選」,把選舉門檻定得太窄。當然,中央不讓葉劉入閘是怕她分薄了林鄭的票數,然而,提名給葉劉不等於最後要投票給她,讓她入閘卻能增加選舉的競爭性。中央太擔心不能控制選舉結果,反令公眾覺得中央操控選舉,使林鄭雖得到了過半數委選的支持,卻失去了過半數香港市民的支持。

在如此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預見新特首的支持只能來自北京和建制派,卻繼續遭到非建制派的敵對,如此中港、泛民與建制的對立也難以緩和。

泛民前後矛盾 只以鬥爭為綱

在2015年,泛民堅持要有「公民提名」,否決8.31的政改方案;一年多後,卻這麼熱衷於遠比8.31方案更不民主的小圈子選舉,實在令人費解。當年反對8.31方案的原因,是因為在8.31的框架中只能讓建制派人士入閘;然而,今屆的特首候選人不論是林鄭還是曾俊華,其實都是建制派人士,但現在泛民忽然又以「兩害取其輕」為原則,去支持他們認為沒那麼「染紅」的曾俊華。其實,若按「兩害取其輕」為原則,他們當年就應該要支持政改,讓全香港市民去投票決定那一位建制派人士是「less evil」,而不是讓三百多個泛民選委去做「政治騷」;他們若真的貫徹堅持「真普選」,為何不乾脆杯葛這場小圈子選舉?為何不提名給爭取公民提名的梁國雄?

其實,曾俊華不論在過去9年擔任財政司司長期間的理財哲學,還是在特首選舉期間對政改與23條的政治立場,都與泛民一向的理念相差甚遠,泛民支持他不是因他的政綱,只是因中央屬意林鄭不屬意他,就藉著支持他與中央唱反調。更甚者,泛民藉著吹捧曾俊華的民望而打擊林鄭的民望,營造一個「高民望落選,低民望當選」的結果,使到下屆政府繼續失去認受性,從而鞏固他們政治鬥爭的地盤,卻不惜犧牲整體社會的和諧安穩。可以預見,未來新政府的政策不論好與壞,泛民也只會繼續以「政治理由」去反對,在議會內繼續拉布流會。

在2015年,泛民堅持要有「公民提名」,否決8.31的政改方案;一年多後,卻這麼熱衷於遠比8.31方案更不民主的小圈子選舉,實在令人費解。(資料圖片)

後真相年代 媒體以假亂真

在後真相年代,藉著媒體的渲染和煽動,客觀事實可以被政治立場和觀感所掩蓋。這種反智的現象,在今次特首選戰中也有出現。林鄭幾乎被描繪成「妖魔」,曾俊華卻彷彿成了「民主派的代表」,其實都不是真實,而是媒體所製造的假像。試想想,林鄭過去幾年都是與梁振英共事,一直民望也不低,在她表態參選之前,從未被扣上「梁振英2.0」的帽子;然而,在她表態參選後,親泛民的媒體忽然對她極盡抹黑,令她民望急轉直下。當然,林鄭在施政和公關上是有缺失,但不至於是「妖魔」,而且同樣是林鄭這一個人,為何參選前後的公眾形象有這麼大的分別?是她本人變了質,還是部份市民的「眼鏡」變了色?

同理,雖然曾俊華的形象一直都是較親和,在擔任財政司司長期間民望也較高,但他的理財哲學卻屢被泛民批評,實不是與泛民理念相近的人,但同樣是曾俊華這一個人,參選後他過去9年的施政缺失就不再被媒體紀念,更搖身一變成為「民主派的代表」,真的像變魔法那麼兒戲!

媒體基於幕後的政治利益,有政治立場的導向性和煽動性,是難以避免。只是,現在的世代,太多人只重視自己的立場和感覺,不看重客觀事實和道德底線,選擇性接收迎合自己立場和感覺的資訊,表面上是自由,實質上他們的意識形態和情緒已受到操控。更甚者,在狹隘和扭曲的意識形態捆綁下,他們更在網絡世界透過抹黑、謾罵、群攻的方式去對付異見人士,令假像被吹噓,真相受打壓。

香港需要更多智者 才有出路

面對中央和泛民的政治鬥爭,普通市民無力直接影響兩方的取態;但面對後真相年代的媒體,普遍市民是可以學習成為智者,不受誤導和蒙蔽。香港社會實在需要更多有分辨力的人,判斷人和事不帶偏見,客觀,多角度分析,不只顧一己的立場,也顧及整體社會的福祉;同時,這樣的智者需要更多發聲,使更多香港市民有機會聽到中肯的聲音。然而,中肯的意見可能是逆耳的,我們選擇當智慧人去聆聽和尊重?還是選擇作愚昧人去排斥甚至去侮辱?只有當民間智慧和素質提高,劣質的媒體和政客才會約束他們的言行,香港才有可能走出撕裂的困局。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