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你】了解影響膚色的3大因素

撰文:譚莉英
出版:更新:

大部分東方人都偏愛白皙膚色,所謂「一白遮三醜」,而皮膚白皙光滑一直都是很多女性追求的目標。除了天生黝黑外,從中醫角度看,膚色不亮白往往代表身體健康欠佳,臟腑氣血失調和體質,處於亞健康狀態的表現。所以,美白不但要注重局部皮膚的護理,還要強調內治內調。

Cathy問:

譚博士你好,我發現最近自己的膚色愈來愈差,以前皮膚一直都算是還不錯,雖然不是非常白皙,但也不像現在這般暗沉發黃,一下子好像蒼老了十歲,用了很多美白的產品也沒什麼明顯效果,請問是怎麼一回事?

經詳細診斷後,我答:

我們常說的美白是指改善面部肌膚的膚色,使皮膚白皙明亮。膚色潔白是皮膚健康與美的重要標誌。由於人的膚色天生有差異,故單從顏色難以判斷皮膚是否健康,必須結合皮膚的其他情況,綜合參考。中醫理論認為面部肌膚的理想顏色是色白如玉,白裏透紅;或紅黃隱隱,白皙明潤,透明度好。而皮膚蒼白、皮膚萎黃、皮膚晦暗和皮膚深紅都是不健康的異常膚色。
(視覺中國)

Cathy問:

如果是這樣,請問什麼原因會導致膚色異常?

我答:從中醫角度看影響膚色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氣血不足

心主血脈,表現在外就是面部,而面部肌膚的色澤有賴於氣血的滋養。若氣虛血少,則氣血不能上榮於面,面色淡白無光澤;氣血則血行遲滯,氣不至,則血不至,故面部脈絡血少而面色蒼白。多由於先天遺傳不足,體質不強;或飲食偏嗜,營養不良;或思慮太過,暗耗氣血;或病後體虛,失於調理所致。

2.脾胃氣虛

脾胃是主管受納食物和運化水穀的臟腑。若脾胃虛弱,水穀精微(營養物質)生成不足,機體失去營養,面色便會淡白無光澤而萎黃;脾臟健運功能下降,水濕停留在身體內部,泛溢肌膚可令面黃虛浮。多由於饑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脾胃氣虛,出現面色異常。

3.腎氣不足

腎為先天之本,腎陽虛衰,體內的水液和寒氣不能熱化,血失溫煦,則出現面黑暗淡;腎精久耗,陰虛火旺,虛火灼燒陰液,機體失去滋養,則面黑枯乾。多由於先天不足,腎精不足,或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腎精虧耗,最終導致腎虛不能溫煦濡養面部肌膚所致。

Cathy續問:

這麼說來,我皮膚發黃是因為脾胃功能出現問題,難怪我現在的胃口愈來愈差,腸道十分敏感,請問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介紹?平時可以煲些什麼湯水之類嗎?

我答:

中醫美白講究慢調細理,通過調節體內環境從而改善皮膚的質地,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處理:

食療

薏仁銀耳紅棗湯(1人份量)

(作者提供圖片)

材料:薏仁10克,杞子2克,紅棗3枚,銀耳1個,冰糖少許。
做法:將上述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後轉文火續煲1小時,入冰糖調味即可。
服法:每日1次,連服3日。
功效:健脾潤燥養顏。
禁忌:便溏,濕滯者忌服。

蓮子龍眼湯(1人份量)

材料:蓮子,芡實個5克,薏仁10克,龍眼肉8克,蜂蜜適量。
做法:將材料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小火煮1小時,入少量蜂蜜即可。
服法:每日1次,連服3日。
功效:益氣補血,白面潤膚。
禁忌:體質燥熱者忌服。大病、久病、老人、孕婦和小孩服用前應咨詢合資格的註冊中醫師。

上述食療大病、久病、老人、孕婦和小孩服用前應咨詢合資格的註冊中醫師。若3日後,情況仍未改善,可配合針灸和內服中藥調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