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襟撈」——面皮厚、輸得起

撰文:陳思銘
出版:更新:

英國人講嘢鍾意兜圈,意味深長到一個點係,佢講完你都唔會明佢想講乜,最佳例子就是某幾家英國寄宿學校校長經常掛在口邊的兩個字: grit and resilience。光是查字典,你不會明白 grit and resilience 有多重要,語言專家的官方解釋是「意志」和「復原力」,聽起來只是虛有其表的口號。

在下不是英文老師,但若要我用地道的廣東話演繹 grit and resilience,我會說是「面皮厚」和「輸得起」。成功法則,哪有分地域疆界,英國人是這樣成功,香港人何嘗不是這樣成功?再地道一點,只用一個字去綜合 grit and resilience 的意思,就是「襟撈」。一講到「襟撈」,引起的共鳴應該多了很多;作為父母,望一望自己的小朋友,先不要急著問在哪裏讀書會讓他們成功、讀什麼科目會讓他們成功、讀到何等成績會讓他們成功;你看著你的小朋友,真正要默默問自己一句的是:你覺得你嘅小朋友將來會襟撈嗎?

有人可能覺得「襟撈」這個形容詞聽起來有點「地踎」,跟英國的紳士淑女形象不配,但其實這正正是英國新一代教育的精髓。

最近英國有位年僅 21 歲的男生吸引了風險投資者的青睞,為他那家創辦的Sphere Knowledge 籌得了相等於港幣九千多萬的 funding,讓 Sphere Knowledge 的市值超過兩億。當然,很多「大人」對於這些「年輕 programmer 賺得第一桶金」的故事都聽膩了,但這位小男生的故事不同。

六年前,這個叫 Nick 的小男生更小,只有 15 歲,他剛剛完成了一個 app 叫 Trimit。通常一個 developer 完成了一個 app,都會想一些專業媒體為他們的結晶品寫個好評。Gizmodo 就是這樣一個專業媒體,而 Casey 就是其中一位 Gizmodo 的寫手。有一天,這個 Casey 收到 Nick 這位小男生的電郵:Nick 問 Casey 有沒有興趣為 Trimit 出一個 post。

很自然地,Casey 要求 Nick 給予他進一步的資料,而自此之後,便是 Casey 的惡夢開始,因為根據 Casey 的說法,Nick 開始「強姦他的 inbox」,即是不斷的用 email 轟炸他,隔幾天就是一句「你覺得 Trimit 如何」、「有機會為我們出個 post 嗎」、「可否回覆一下呢」、「我開始抑鬱了」、「幹麼不回覆」。Casey 被 Nick 搞瘋了,而 Nick 不但沒有罷休,還開始強姦 Gizmodo 每一個成員的 inbox,讓 Gizmodo 每一個人都瘋了。於是,Gizmodo 決定教訓這位小朋友,在他們的平台宣布 Trimit 是 worst app of the week。可以想像,之後 Nick 進入了一個近乎歇斯底里的狀態:「點解你哋要咁做」、「你要我做牛做馬都冇所謂」、「原諒我吧」。

Trimit 最後被Yahoo 以三千萬美金收購。圖為設計出Trimmit的Nick。(視覺中國)

這位當時在 King's College School 讀中學的小男生,完美示範了什麼叫「面皮厚」。現實很現實,當你還沒成功的時候,人家便當你是瘋子,還要是一個不要臉的瘋子。Gizmodo 放逐 Nick,但 Nick「輸得起」,沒有放逐自己,一路咬緊牙關做自己相信的事情。

其後發生了什麼事?Trimit 獲得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支持,進一步發展,最後更被科網巨頭 Yahoo 以三千萬美金收購了。 一夜暴富,記著問 Nick 第一樣最想買的是什麼,他雙眼發光的說:「一對 Nike 波鞋。」

英國的寄宿學校各有特色,其中幾家特別著重 grit and resilience,例如 Wycliffe、Radley、Oundle,他們的作風迴異,但信念如一。其中 Wycliffe 的校長對我說過一席話,我至今無法忘記:「學習就好似游水一樣,香港學生冇得輸,每天在泳池來回一百個塘,不斷的操練,他們的姿勢和速度都屬一等一;但如果要他們在大海裏游,不但沒有救生員,還要擔心哪裏有鯊魚,他們的泳術又能否揮耍自如?」

兜了一圈,校長也沒有批評香港學校,只是間接說明了一個 knowledge-based 和一個 application-based 的教育制度有何分別。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