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想休 在社區釋放退休中產潛能

撰文:梁翊婷
出版:更新:
現時一般社區中心或議員辦事處的服務,大多集中於搞嘉年華、派米等等,服務對象主要是草根階層,鮮有考慮如何提供社區服務給這批中產新力軍,讓他們融入社區之中。其實,退休中產既多擁有高知識水平或專業技能,當中大可能有退休教師、工程師、會計師、紀律部隊等,亦有良好的健康狀況,更渴望尋找有意義的「細藝」。有否想過,他們需要的社區服務就是「為社區服務」的機會?
梁翊婷
低層及中層公務員加薪4.68%,高層及首長級公務員加薪4.19%。(資料圖片)

友人的父親快到六十,公司開始處理退休手續。友人為父親感到欣慰:「爸,終於捱到退休,可以風流快活!」父親皺着眉搖搖頭,欲言又止。友人想了又想,終於明白:父親仍想工作。

由忙碌到清閒 生活安排成難題

戰後嬰兒潮一代開始步入退休年齡,1955年或以前出生者都已達60歲,如非自己做生意,基本上一半以上都已經退休。在香港,60歲是「長者」,可以半價參觀博物館,到65歲更有兩元坐車優惠。但事實上,這個年紀仍然非常健康、活力充沛的人,大有人在,更絕不乏懷有滿腔熱誠想繼續工作、運用自己專業貢獻社會者。

生活無憂,也不想退休、退而不休,並非只為了應付經濟問題。即使衣食無憂,有些人就是想工作,停不下來。拜年時聽說過一個笑話:有位親戚在香港電台工作,常在廣播道看見一位穿著白色背心的伯伯,在夏天烈日下推車運送物資,弄得汗流浹背。有日親戚跟同事閒聊說起,為伯伯一把年紀還得這樣辛勞工作感到不捨。同事瞪大雙眼道:「那位伯伯,住的那棟樓,整棟都屬於他的,幾年前估值約4億,他不賣。」親戚整個下巴跌下來。「對,未講完,這樣的物業,他擁有十來幢。伯伯已退休好一段時間,但坐不定,常走來問有什麼可以幫忙。」

由忙碌到清閒,退休後的生活安排成為許多退休人士的一個難題。從前可能為工作、為孩子日夜奔波,現在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孩子又長大成人,一下子的改變可能難以適應。為了消磨時間,有退休老師甚至在家中安裝了十來個電視盒子。相比之下,男人可能比女人更容易感到退休生活沉悶。因為女人較少憂心沒有事情可做,退休後大可多花點時間做家務、買菜煮飯、炒股票、煲劇集,而且女性天生社交能力較強,在外亦較容易認識朋友,師奶三五成群報名上興趣班是常事。媽媽從來有哪一刻空閒過?這方面,男人不一樣。男人以工作確立自己,脫離了職場,男士需要尋找一個新的途徑自我增值、付出。

現時一般社區中心或議員辦事處的服務,大多集中於搞嘉年華、派米等等,服務對象主要是草根階層,鮮有考慮如何提供社區服務給這批中產新力軍,讓他們融入社區之中。(資料圖片)

「技能配對 服務社區」 為退休中產找「細藝」​

隨着退休潮的降臨,退休人士在所居住的社區花的時間大幅增加。社區生態在無聲無息之中逐漸改變,以往留在社區時間較長的人多為老人、婦女、小童及一些有特殊需要人士,近幾年已有為數不少的退休中產加入。然而,現時一般社區中心或議員辦事處的服務,大多集中於搞嘉年華、派米等等,服務對象主要是草根階層,鮮有考慮如何提供社區服務給這批中產新力軍,讓他們融入社區之中。其實,退休中產既多擁有高知識水平或專業技能,當中大可能有退休教師、工程師、會計師、紀律部隊等,亦有良好的健康狀況,更渴望尋找有意義的「細藝」。有否想過,他們需要的社區服務就是「為社區服務」的機會?

我建議政府、社區中心、區議員、社工團體等重整社區服務的計劃,為退休人士的技能與社區需要進行配對,既為社區服務增值,又可以keep them busy。舉例說,我是一位退休電腦工程師,最「拿手」維修電腦,在登記技能之後,附近社區有家庭的電腦壞了,可以透過中心或議員辦事處聯絡到我,相約時間為電腦義務「應診」。我不知道這個建議會遇到什麼難處,歡迎社區各界慷慨給予意見。聽說灣仔區曾經有類似計劃:幫助社區人士維修電腦得10分,義務教補習班又可得10分,儲起來的分數可換取其他服務,例如我可用教補習班所得的10分,換取別人幫忙安裝電視。【編按:灣仔聖雅各福群會的社區經濟互助計劃,建基於勞動平等的理念,參加者勞動所付出的時間,可換取等額的「時分券」。】

能在退休後延續工作,以另一種心態回饋社會,深信很多人樂意為之,只是未尋找到適當的渠道。人口在變,社區在變,釋放退休人士的經濟潛能,是紓緩人口老化問題的第一步。齋講問題沒有用,運用創意解決問題比較要緊,「技能配對、服務社區」,是我的倡議。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