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Old】退、不退 你屬哪類?

撰文:馬傑偉
出版:更新:
「少老心理」的年齡可大可小,40、50、60、70,或遲或早,心理轉變什麼時候出現因人而異。但我相信,中年以後,應該多想一想下半生的變化,提早有個心理預期。按照我有限的觀察,中年以後的事業形態,可分以下幾種……
馬傑偉

不同職業、不同性格,面對少老危機有不同的反應。我的 50 歲,不能概括而論別人的 50 歲。況且「少老心理」的年齡可大可小,40、50、60、70,或遲或早,心理轉變什麼時候出現因人而異。但我相信,中年以後,應該多想一想下半生的變化,提早有個心理預期。

按照我有限的觀察,中年以後的事業形態,可分以下幾種:

(一)做到老 樂到老

這類「少老人」是最幸福的。事業就是興趣,多年不變,而且沒有退休年限,可以做到身體不行為止。歐美的教授沒有年限,身體可以的話,俗語謂:「做到死嗰日都有得做!」

畢加索畫畫到 90 高齡,依然樂在其中;奇連伊士活畢生投入電影創作,老而彌堅,演、導俱佳,是荷里活傳奇;紐約客活地亞倫,步入老年依然佳作連連。

醫生也是天之驕子。在香港,60 歲退休之後,亦可從政府醫院轉戰私院及診所,一星期應診三兩天,行醫濟世可以,繼續賺錢亦可。我的朋友是心理學家,他笑言,做到老沒問題,輔導病人最重要是聆聽,老了打盹,病人還以為你在點頭稱是哩!

(二)不想退 但不得不退

很多行業有退休年限,就算當事人敬業樂業,熱心工作,但捨不得還是要捨得。

這一類退休人士較難適應轉變,有個事例頗能說明這種困境:一個表現出色的部門主管,多年來指點江山,退休後變成無兵司令,一時不能適應,竟然久不久回到舊公司,自出自入,看文件,跟進業務,還參加每月例會。新主管看在多年合作的交情,讓他列席旁聽,但如此舊老闆,阻頭阻勢,認真唔熟性。

這一類少老人,喜愛原有的工作,不少退休後以兼職的方式保持工作的滿足感。大學裏,不少老教授在退休後留在部門兼課,有些繼任院長什麼的,保持工作,「有為」的感覺對他們很重要。不在位無所事事,覺得自已「無用」,心理上是能摧毁自信與存在感。讓這些退休但敬業的老友記,以不同形式繼續發光發熱,美事也。

(黃偉民攝)

(三)想退 但退不得

世上最幸福的人,就是上文所說,做到老,樂到老,一生從事自己熱愛行業的幸運兒。在職場多變的今天,好工難求,找到可以討生活的工作已屬萬幸。求得所愛,一展所長,更是難得。

然而,十之七八的工作,都是為口奔馳,為了供樓養家,工作如雞肋,實屬平常。多少打工仔,星期一早上回公司,就已渴望星期日快點到來,假期逃離工作,才能做回自己。做牛做馬,營役半生,都係為兩餐溫飽。所謂工作的使命、意義、成就,是年尾花紅,收到就開心,收不到也莫奈何。到少老之年,銀行戶口有個數,可退休了,就是「甩難」。但當然還有經濟負擔的,做得一日得一日,想退,但退不得,還要爭取多一點經濟保障。這一類少老人,為數不少哩!

我屬於可以退的一類。沒有家累,每月開支不大,有瓦遮頭,女兒早已畢業有自己的事業與生活。但決定提早退休還是頗多掙扎。

二十多年在同一個崗位上,適應了,不想有什麼變動是人之常情。但畢竟心情與志趣已經改變了,在大學教書、研究,心態是格格不入。經歷了幾年的情緒低落而不自知,而且情況愈來愈惡劣。腦子裏想出一些研究計劃,但其實沒有心志去進行。好比拿過獎杯的拳手,體力下降,還是想要去安排一場又一場比賽,但身體追不上來就是追不上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