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貼士】封封有讚無彈,推薦信到底有無幫助?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一封好的推薦信,至少要說得具體,能說出申請人的獨特之處……絕大部分人寫推薦信,都會把申請人說得正面,若大家都很「行貨」地說申請人成績好、很聰明、很勤力、有潛質等,是沒有什麼參考價值的。
李立峯
培生本月正式推廣英文考核試Pearson Test of English Academic(PTE Academic),暫獲48個國家的大專院校證證,及澳洲移民簽證認可和加分。(iStock)

做大學老師,教學、研究,和行政工作以外,還有一大堆林林總總的事情,例如幫有心升學的學生寫推薦信。每年約11月中開始,也是升學申請季節的開端。這個時期,總會收到或多或少的電郵,邀請幫手寫信。

莫神化推薦信作用

說起來,在學界工作了10多年,從沒有向前輩請教或跟同事討論過推薦信應該怎樣寫。同時,單談申請升學,也不太能夠判斷推薦信對申請人最後能否成功獲得取錄有多重要。單以我在中大新傳學院負責研究生收生的經驗看,推薦信的重要性是很低的。這一方面是因為收生過程中要考慮的材料和因素很多,如果是研究為主的碩士或博士,其中最重要的始終是研究計劃寫成怎樣以及面試表現。

同時,推薦信作用有限,也是因為負責收生的老師其實很難判斷應該怎樣詮釋推薦信的內容。幾年前試過有一位申請人,推薦者是英國一位社會學大師級人物。大師在信中形容,申請人是他教過的最出色的學生之一。問題是,怎樣理解這句話?不是說大師會說謊,而是很多寫信的人都想幫學生一把,傾向把學生說得很好,所以信件內容多少要打個折扣。但打幾多折呢?這很難說,因為在談論學生時用詞有多「慷慨」,因人而異。除非同一位教授幫兩至三位申請人寫推薦信,大家就可以看出那位教授較欣賞誰。但研究院收生時,申請人大都來自不同院校,結果是A大學的陳教授說黃同學excellent,B大學的張教授說李同學very good,你不只不認識黃同學和李同學,也不認識陳教授和張教授,或者就算認識,都不知道他們寫推薦信的習慣,那是無從判斷和比較的。

當然,我絕不能很確定地說推薦信不重要。以上只是很有限的個人經驗。不同的大學、不同層級的課程、不同的收生程序,情況可以很不一樣。再者,以上提到的那封大師的推薦信,我也的確是因為看到大師的名字而讀了它。事實上,當年自己申請美國大學的博士課程時,我相信其中一封推薦信也起了類似的作用,因為寫那封信的老師是我後來入讀的那間大學的舊生,就讀時已經是個「明星學生」,畢業後也是在學術界有聲望的青年學人。固然,大學不可能純粹因為一封信而收一個學生,但對一間一線美國大學來說,收到來自全球不知多少的申請,為什麼要留意一個來自香港的申請者?這裏,推薦信也許是可以起作用的,它有可能首先讓一個申請者被注意到。

如申請研究為主的學位,面試表現比推薦信更重要。(iStock)

找最認識自己的老師下筆

雖然說不準推薦信影響有多大,還是需要認真處理的。就算100封信裏只有一封起作用,那封信對那位同學的影響,可以是一輩子的。不過,現實是,寫一封「好」的推薦信不一定容易。在我看來,一封好的推薦信,至少要說得具體,能說出申請人的獨特之處,因為上面已提到,絕大部分人寫推薦信,都會把申請人說得正面,若大家都很「行貨」地說申請人成績好、很聰明、很勤力、有潛質等,是沒有什麼參考價值的。

要寫得具體,部分視乎寫信人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我們都取笑吳克儉在談論日本時只懂說「好正」,背後就是說他缺乏觀察而且語言貧乏。同樣道理,要形容和評價一個人,也視乎我們平時對他人有多少觀察,我們又能否把觀察表達出來。

另外,也要看推薦人對申請人的認識多不多。最近,幾位之前碩士畢業或快要碩士畢業的同學申請美國的博士課程,又有幾位數年前本科畢業的同學想去深造。這一批同學的信算是容易寫的,因為基於各種原因,我對他們每一位有較為具體的印象。但在過往,偶然也會碰到一些覺得下筆困難的推薦信。所以,有時同學問我意見,可以找誰寫推薦信,我的建議通常都是找對你認識最多的老師。

最後補充兩句,多謝多年來在不同階段因升學、找工作,和轉工作等幫過我寫推薦信的老師們。有兩三封我是讀過的,感謝那些近乎「誇張失實」的稱讚。另外,也祝今年申請升學的同學一切順利。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