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Old】退休作為掩護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Sagmeister是世界出名的設計師,每七年他關閉位於紐約的辦公室,全公司放假一年。傳統人生規劃是「讀書 - 工作 - 退休」三部曲,由一個階段清脆利落走到另一階段。Sagmeister提出的疑問是,為何人生一定要按着三部曲走?一定要等到傳統退休年齡才可享受退休生活嗎?每七年停一停,多好?
蔡東豪
若老闆容許全體員工take一年gap year有多好?(參考圖片/Getty Images)

這是一沒有人討論的話題,從來未試過有這麼多有能力,有學歷、有財產、有體力、有心的人,共同準備把這些資產以另一方式貢獻社會,但問題是,社會準備好接受這些人的貢獻嗎?沒有人討論是危險的,因為社會不懂得怎對待這一群五十歲後的人,科學家愈戰愈勇,為延長人類生命不停創出突破,但社會明顯地銜接不上。

五十歲後的身分危機,危在掌握不到問題所在,換句話說,唔知想點。很多人「以為」想退休,其實是需要短暫的休息,加油後再上路。不停衝了三十年,想停下來,是人之常情。在百歲人生的社會,五十歲後的「悠長假期」,除了休息,可用作探索下一段旅程。以一百年規劃人生,下一段旅程動輒長達幾十年時間。

停一停的力量可以很大,讓我介紹一位「停一停」大師,奧地利藉設計師Stefan Sagmeister。Sagmeister是世界出名的設計師,每七年他關閉位於紐約的辦公室,全公司放假一年。傳統人生規劃是「讀書 - 工作 - 退休」三部曲,由一個階段清脆利落走到另一階段。Sagmeister提出的疑問是,為何人生一定要按着三部曲走?一定要等到傳統退休年齡才可享受退休生活嗎?每七年停一停,多好?

(TED官網擷圖)

Sagmeister的計算是,如果工作生涯長達四十年,他把退休期當中的五年,分佈在工作生涯期間。這幾年Sagmeister為自己服務,他認為人需要自我反省,而自省需要空間,包括地點和時間的空間。

Sagmeister已放過兩次年假,上一次在峇里島渡過,那年他吸收到的創作靈感,這幾年他的客戶受用。他甚至覺得公司最出色的作品,靈感都是來自放假期間的自省。Sagmeister的Ted Talk〈The Power of Time Off〉是我看過最震動人心的一條片,你有18分鐘的話,請不要錯過。

大部分公司負擔不起「逢七放一」,但Sagmeister的思路,很多公司都察覺得到。在資源容許下,採取不同方法,希望達到相近效果。例如Google容許員工把20%工作時間,花在自己喜愛的事情,便是明白到空間可幫到員工的整體發展,到頭來幫到公司。又例如世界很多一流餐廳每年只營業幾個月,其餘的時間不是放假,而是騰出空間自省。

不少外國學生選擇放一年假,叫Gap Year,在中學和大學之間,或大學畢業之後,他們多數離開屋企,在外國以不同方式感受世界。外國人的父母大都鼓勵,不少本身是過來人,認為休息,或做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對人生有百利無一害。

五十歲後也需要Gap Year,甚至可能不止一年,是Gap Period,這段時間當然可形容為退休,但退休可能只是一種掩護,其實是容許自己休養生息,準備下一段旅程。如果發現休息休得很過癮,就休息下去吧,停過想過,發現現狀是最理想的話,就不要為變而變,掩護變成結果,也是樂事。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