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Old】人生就是衝衝衝?思考分號的力量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最近在雜誌看到一個中年人以標點符號的分號形容自己的狀態,我覺得太有意思。
分號是句號和逗號的混合體,用法是界乎句號和逗號之間的停頓及轉折。
分號出名曖昧,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注定製造身分認同問題,這正是中年人的處境。

(Project Semicolon Facebook 圖片)

很少標點符號可以引起這麼多爭議,幾個文化人在一起討論分號,隨時拗到面紅耳熱,有人嬲到起身離開。有些作者以不用分號為榮,有些作者視保衞分號為己任,美國作家 Kurt Vonnegut 語重心長勸人們別用分號,因為它的唯一用途,是炫耀自己曾進大學。在不少人眼中,句號和逗號已能滿足所有需要,分號有一種「扮嘢」的感覺;然而,不少人認為分號被誤解。

幾年前,英國年輕人流行在肢體上紋身,圖案是分號,他們響應一個名為「分號計劃」(Project Semicolon)的非政府組織發起的行動,目的是鼓勵處於憂鬱和焦慮的人,一起在身上畫上這符號,每當感到困難的時候,提點自己這是人生的短暫休息,即將開啟新希望。紋身不是貪玩,而是希望通過分號的意義傳遞出去,互相扶持,幫助同病相憐的人。分號計劃對分號的解讀是:

「A semicolon represents a sentence the author could have ended, but chose not to. The author is you and the sentence is your life.」

可以停,但選擇不停,不就是飽受困擾的中年人對將來的期望嗎?

有些時候生命像停不下來的火車頭,全速向前走,休息和轉折等概念太遙遠。那時我們不知分號為何物,衝衝衝代表人生,但自願或非自願地慢下來的時候,很多人束手無策,以為自己出了問題。不再衝以為代表犯錯,並千方百計重啟火車引擎,是犯錯的開始。

林肯總統不單止喜歡用分號,還產生敬意,他認為分號不是關於文法,而是關於感覺。說得真好,分號是一種感覺,它有一種低調,但精巧的特質,例如它有一種連結的力量,把兩個意念聯繫起來,最後效果是令到兩個意念都變得比自己單獨更出色。分號不喧嘩 ,完成工作也不多人發現。

我喜歡分號,嫌自己不夠班,用得不夠好,所以有時避而不敢用。分號讓讀者看到作者的思想世界,因為思想從來不是有系統的,東一塊,西一塊,像固體,也像液體,一時靜止,一時波濤洶湧。滿地雜亂思緒,標點符號出場,分號默默地做好份工。

中年人遇到太多分號時刻,表面看,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我們容易被這些時刻嚇到,因為我們以為必須時刻掌握方向。停頓和轉折是人生部分,「唔知想點」可以是某階段的狀態,稍休息,喘口氣,再出發,我們照樣堅強。

中年人感到事事停滯不前,需要的是勇氣,尤如用分號的勇氣,它在句子中挺起胸膛說,我們拒絕劃上句號,因為有話要說。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