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無明.來稿】靜觀無明 解開抑鬱心鎖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一念無明》再次掀起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電影的真實程度令人有一種無名的窒息感。劇情並沒有煽情的空間,卻在101分鐘內上演一幕又一幕令人心酸和值得反思的問題——「無明」如何令人墮進情緒的深淵?

《一念無明》再次掀起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電影的真實程度令人有一種無名的窒息感。(《一念無明》官方劇照)

文:郭思穎(臨床心理學家)

一念無明乃佛家語,套用於現代,「無明」意即人看不清實相,無知而執著於一些念頭、想法而得不到解脫。香港的社會和教育風氣著重競爭,我們付出努力,為的是要爭取到好的教育、好的工作、甚至是好的伴侶,成為人生勝利組。然而,在生命裡,我們會經歷起跌,我們會失敗,也會失去。雖然如此,社會卻甚少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生命的跌盪和無常,或如何處理隨之而來的傷痛。成功變為一種自我的執著,令人覺得不能成功,便是社會的失敗者,過份自責,情緒變得抑鬱,甚至懷疑自身的存在意義。戲中的余文樂很努力去達成社會和家庭對他的期望,例如擁有成功事業、買樓、結婚、給家人幸福。然而,這些根深蒂箇的典型社會價值和家庭觀念卻變成了他的詛咒。本來對完美人生的執著,最後換來的是苦。

佛學本是人生的哲學,與心理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佛家說要脫苦,就要認識苦的根源。以現代心理學的語言,要解開情緒的鬱結,便要認清我們的思想或念頭。靜觀認知治療(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是現今具科學實證,治療抑鬱症的有效心理治療手法。靜觀讓學員從靜坐或靜觀步行等修習中,深層的認識自己的思想、情緒和感受。在靜觀修習的過程中,觀照這些思想和情感的出現和消失,了解到就算更洶湧的思緒或情感也會有褪卻的時刻,不用刻意逃避或控制,靜觀其變就夠了。透過接納和包容自身的改變,也助我們覺察到世事其實每刻也在變。人生的改變如親人離世、婚姻失敗等,未免會帶來傷痛。透過靜觀,容讓自己慢慢學習面對和接受無常,體會如何痛而不苦。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