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科技萬能論:科技取代人力是否必然?

撰文:鄒崇銘
出版:更新:

過去數月,本欄均致力探討科技革命(主要指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對人類就業前景的影響。近閱當代左翼理論大師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新作《Marx, Capital and the Madness of Economic Reason》(2017),竟想不到會對這問題帶來非一般的新啟示。

上周剛渡過82歲生日的哈維,仍維持每兩、三年便有新書出版的進度,這已是學術界極為罕見的例子。但當我滿以為這是一本「翻炒」之作,竟想不到和以往眾多「資本主義」的「通論」有別,此乃是哈維關於「價值理論」的「專論」,當中更不乏眾多嶄新的學術見解。這裡姑且先集中討論第6章〈The Question of Technology〉。

哈維指出自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創新便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動力,這原是眾所周知的簡單常識;但他卻致力論證,科技作為影響勞動關係的重要因素,充其量只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因為資本運作的本身才是關鍵因素。恰恰與常識相反,哈維力圖指出所謂的「科技萬能論」(或「科技拜物教」, technological fetishism),只不過是資本家編造出來的故事,力圖說服工人階級「反抗無用」,「已沒有別的選擇」。

當代左翼理論大師David Harvey新作《Marx, Capital and the Madness of Economic Reason》(2017)(profilebooks.com)

長期以來,科技創新令生產力不斷提高,但這卻絕非「科技取代人力」的過程,它只是「藉科技重塑勞動關係」的過程。工廠制度的出現除了提升生產效率,亦是迫使工人去技術化、去權化(disempowerment)的過程;自動化生產逐步取代某些行業的工人,進一步削減就業職位和工人的議價能力;資訊科技在全球範圍無遠弗屆,就更促進生產組織的時空重組,令跨國資本牢牢掌握「全球供應鏈」。

過去40年,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浪潮中,製造業被大規模搬到發展大國家,例如令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現在復又搬往後來者如「一帶一路」上的國家去。發達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全面進入後工業年代,再也看不見剝削工人的「血汗工廠」,作為馬克思主義核心命題的「剩餘價值論」,亦已鮮有被學術界再提起。對此哈維一語道破,並非「科技取代人力」,而是資本通過科技的力量,將被剝削的工人一批換一批,不斷接棒輪替而已。

資本家卻總愛將眩目的高科技搬到前台,力圖營造出高深莫測的神秘效果,打造成如自然定律般的不可抗拒趨勢,並最終為整體人類帶來繁榮和進步。哈維引述馬克思早在150年已清楚預言,由此科技資本不再是為其他行業服務,它本身已成為一個凌駕性的產業,不但令其他行業皆受它的操控;同時亦創造了新的消費慾望和需求,令消費者也臣服於科技建構的新世界……

一旦人們普遍接受了科技新文化,將它深深植根於日常生活之中,便再也不會質疑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亦看不到它所掩蓋的種種不平等和不公義。由此科技(而非資本)戰勝人類的迷思,最終難免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科技取代人力」的社會條件終於宣告出現。人們則永永遠遠活在「無知=快樂」的美麗新世界中。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