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鹹水要點浸先至啱?(上)

撰文:可惜我是語言控
出版:更新:

不論是「腦細」,或是那些邊讚香港教育邊送子女到外國「浸鹹水」的高官,都深信到外國浸淫的功效。
「語言是要浸」真的所言非虛,香港那種一星期一課的學習叫「吊鹽水」,去外國由頭浸到落腳的才是「真・鹹水」。Sem break 或轉工的空檔最就適合來個短期特訓。
但到底全初學者應該點浸?學到半路又應該點浸?

圖片來源:GettyImages

1)全初學白紙,浸過你先知(建議浸一個月起)

如果你有起碼兩、三個月(最少也一個月)的空檔,又剛好想學種新語言,外國語言學校的密集課程就最好不過。這類課程勝在幾乎每個月都開新班,每班人數又相對多,所以學費不會太貴。 主要是在朝早上三、四小時的課(也有下午班,但普遍少人選擇),下課圍威喂去公園野餐、做功課、閒聊,晩上輪流搞派對,可說寫包單好玩,而且這階段的學習最生活化,上課學點餐,當天就可學以致用。咩文都好,這類課程在當地多不勝數,想浸泰文、日文、德文、法文可參閱下表(泰文勁抵!)

即使入咗學,同朋友溝通主要還是靠英文,故這階段的學習重點在於夾雜已學詞彙及萬用短句。所謂萬用,就是你不知點答都hea答到,例如

「唔係呀?」(kidding!/嘘!/cʼest pas vrai)「我都係咁諗!」(I think so/私もそう思う/Je pense que oui aussi) 等等,

目標是要講到入腦成為本能反應,不會返到香港就忘得一乾二淨。中英夾雜雖然為人詬病,我也不贊成係又夾唔係又夾,但不在記憶猶新之時活用詞彙,到學成相關句型時恐怕已顧此失彼。反正你會這樣㚒雜語言的對象,十居其九都是跟你⼀樣小小小半桶水的同學,互相取笑當溫書啫。

2)讀到頭暈暈,出國試水溫(建議浸兩星期起)

學習卡在瓶頸,通常由於程度提升而感力有不逮。所謂初級、中級、高級是根據一定標準界定出來,當中的銜接位通常頗大,要把自己由初級推上中級、中級推上高級需要花點額外的力氣,這個時候要突破盲腸,就最好去外國浸一浸。

說穿了,「出外浸䶢水」是個無定向、無定向(喪心病狂)的測試,但在實踐之時,一直沒有或不敢正視的顯疾和隱疾──通常離不開聽說能力,都會無所遁形。但同時,學過的內容 經過喪睇、喪講、喪聽、喪寫而鞏固,肯肯定會成為你學習路上的指標和動力。即使跟當地人對話你只聽懂一半勁Sam Hui,但其實只要溝通都等於一枝強心針,日後要對症下藥也更有方向。「學過」和「學會」是兩碼子的事,重擊一趟後發覺基本功不穩,咪疊埋心水返來搶救囉。

我剛好在法文初級上中級的涵接位,去了法國波爾多密集式進修法文(和紅酒)一個月,不足兩天我便斷症自己雖不至於又聾又啞,但聽講力不足還是最大痛症,所以只要我在家,都會全天候開電視直至覺得厭煩,學校活動及社會聚會,例如couchsurfing、meetup等團體辦的聚會我也盡量參加。

語言學校真係咩人 都有,參加學校活 動除了多用外語, 還可識到其他班的靚仔同學(笑)。

如果說一個月後我的法文突飛猛進一定是騙你的,但在多個場合自我介紹了幾百遍後,遇見陌生人談及自己,我再也不覺得那麼吃力。當時那記當頭棒喝,痛一定痛,但痛定思痛後堅持得更久,進步就會顯著。至於高階學習者如何浸到變near-native的心得,我會在下回以日本打工旅遊的經歷為例分享。

【按此閱讀下一回:繼續答「鹹水要點浸先至啱?」起碼有呢四部曲啦】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