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孕育爆鑊的沉默文化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政府、企業、其他組織發生大鑊事件,事後進行檢討,調查報告很多時發現組織之內存在一種「沉默文化」,意思是很多人察覺到問題,但過程中選擇視而不見,保持沉默。問題的強度和複雜性經過時間累積,小事變大事,事後看,如果有人打破沉默,趁早指出問題所在,並採取行動,這個鑊不會爆。爆鑊和沉默,是孖公仔,爆鑊之後多數找到沉默的蹤影,沉默文化孕育爆鑊。

《半澤直樹》劇照

沉默文化當然不是指員工的態度斯文,而是指一群人蓄意不觸及某課題,出發點可能為了團結,也可能為了免惹麻煩。很多CEO驕傲地說,公司文化是「無大無細」,下情都能夠上達。不幸地,溝通無阻通常是CEO一廂情願的幻覺。這是人性一部分,我們高估自己,以為自己敢於發聲,實情是在沉默中,我們感到舒適和安全。向上級直言是幻想中的自己,這個自己勇敢和正直,現實中的自己只會與親密同事低聲私語。

行為科學家很容易便能夠證實沉默的人性表現,排隊等候時前面有人打尖,閣下會採取行動嗎?訪問時大部分的答案是會,真實情況是25個人只有一個人出聲,其他人心裏𤷪𤺧。閣下是屬於唯一一個,或是24個其中一個?沉默文化四處可見,包括性命攸關的醫院,調查顯示,九成護士見到醫生犯錯,不會出聲。事後訪問護士,回應是清楚看到錯誤,就是沒出聲。

幻想中的自己嫉惡如仇,睇唔過眼會出聲,例如公司出現一件不公平的事情,沒有人出聲,我們私下𤷪𤺧,或與同事飲酒,互相數臭全世界,然後回家,明天如常上班;公司推行新政,同事一看便知行不通,但上層興致勃勃,沒有人出聲,直至爆鑊。同事的行為粗劣,到了欺凌地步,沒有人跟這位同事討論他的行為,也沒有人向上司投訴;某同事工作能力差勁,不斷以小動作遮掩,同事沒舉報他。沉默文化中,公司不停倒錢落海。

《半澤直樹》劇照

打破沉默文化很難,不出聲的原因,是不夠安全。員工太懂得計數,條數這樣計:出聲,有兩個可能性,出聲者對,可能沒有實質獎勵;出聲者不對,懲罰是即時兼明確。舉例,員工覺得新產品有問題,向上司陳述擔憂,點知原來自己只看到事情的小部分,掌握全局之後,發現自己戇居,最後樣衰至極。更大鑊的例子,是向上層投訴直屬上司無料,對公司造成傷害,然後發現上司和CEO有「特別關係」。贏,無乜獎;輸,輸到仆,當然選擇沉默。

員工選擇自保,源自一種合理計算,因此,打破沉默文化,唯一方法是改變計算的方法。這種改變,不是靠嗌口號,而是需要徹底改變公司文化,需要長時間,以及由上至下衷心改變。

改變必須由上至下,因為下級欠缺自信「挑戰」上級。下級以敬畏態度面對上級,心裏想,或者自己有些事情不知道,或者自己判斷能力有限,因此,下級鼓起勇氣向上級表達意見,本身非常困難。即使上級擺出不會秋後算帳的風格,下級出事之後,表現出的戇居,也是實質的成本。員工敢出聲,除了公司的開放風氣,還需要員工擁有自信。一群庸才,一定死攬住沉默不放。

《半澤直樹》截圖

出聲,是需要學習,感到安全和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技巧,領導者需要做嘢。誠實地自問,領導者與員工之間有沒有對話途徑?對話不一定是面談,公司規模較大的話,領導者不可能跟每位同事親身接觸,但員工其實有很多途徑認識領導者的作風。可以靠口耳相傳,可以靠見微知著,可以靠領導者在公開場合的言談舉止,領導者是否鼓勵對話的一個人,員工總有方法感覺到。

是否出聲,員工最終計數,計得益和成本。領導者需要做的,是盡量提升得益及減低成本。提升得益最好是實質的,例如領導者公開表揚,更佳的是升職加薪。要令員工看到出聲是有獎的,而且獎品吸引,製造明確的得益。減低成本並不容易,因為需要員工不把自保放在第一位,同樣,領導者不能只靠把口講,須要做出實質行動,例如作出英明的人事變動,提升眾望所歸的同事,或移動不受歡迎的主管等等。

沉默文化累人不淺,解決辦法非常困難,但領導者必須把這危險長放在心中,想盡辦法改變同事怎看出聲的得益和成本。無聲代表恐怖的聲音,很多偉大企業,最後都是死在沉默手上。

 

【編按:本文原載《01周報》,原題:「沉默的尖叫」,本博文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香港01》周報革新號改版蛻變!更多精彩內容,敬請留意:按此訂閱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