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女看電影】看台灣女生尋找幸福 這地方能讓我們成就理想?

撰文:黃漢兒
出版:更新:

《幸福路上》--一個關於台灣女生尋找「幸福」的故事。

儘管畫風不是筆者最愛,亦因著故事的背景設定而被吸引入場。兩小時的電影,可以說是回顧台灣近四十年來的歷史。要是你本身對台灣史毫無認知,稍不留神,就會漏掉細節。確實,戲中的政治意味甚濃,流行文化和身份認同亦能引起共鳴,而最厲害的,是它用人人都追求的「幸福」來包裝。

《幸福路上》電影劇照
《幸福路上》電影劇照

以女性的視角出發,主角林淑琪生於1975年4月5日,正是蔣介石逝世之日。群眾痛徹哀悼,卻只有小琪一家在歡呼著。生死交替,是幸福的降臨嗎?小琪的父親總是說,女兒生於此時,長大後想必是不凡之人。事與願違,小琪只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平凡人。六歲那年,他們舉家搬到新北市幸福路。嘗試改掉帶濃濃口音的台語,努力考上北一女,她一直緊隨父母預期的路。

從她放棄自然組而選擇社會組的那一刻,彷彿是車子在公路上失了控似的。在大學時熱衷於於社運,畢業後迷惘好幾年、嫁到美國、婚姻遇到瓶頸,直到阿嬤過世,讓她再次回到幸福路......

時代變遷 新一代都被期許活成為前人的模樣

小琪成長的年代,正值戒嚴時期,政府推行「國語運動」,禁止說方言。不同時空,不同地域,類似的事卻是進行著。2008年,香港以「普教中」為遠程目標,為使其普及化。幸好筆者未被牽連當中,但憶起從前為小學生補習時,叫她朗讀文章,一開口,竟是比廣東話還要流利的普通話。結果是,拼音說得準,可母語的讀音卻不會。不禁想,真是苦了這一代。

《幸福路上》電影劇照
+10
「長大了,我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嗎?」

先不論荒謬的教育改革,使每一代的青年不盡相同中也各有特色,再貼上社會標籤,就形成「80/90/00後就係咁」。所謂的大人,總用一副看透世事的語氣教你如何成為「大人」。跟隨他們從前走不到的路,走向「成功之路」。縱然時代變遷,可被預期成為大人的模樣,依舊不變。只是門檻一代比一代高,再用從前的一套侃侃而談,簡直是痴人說夢話。當我們越走越累,回頭才發現,我們一直在背負著別人的期許。

【輕熟女看電影】《芳華》回望那代人的青春歲月 痛到極致是淡然

【輕熟女看電影】底層的她們自甘墮落?「你要堅強」比髒話更難聽

「小時候,我們都希望成為閃亮亮的大人。長大後,卻只想要平凡的幸福。」

甚麼是幸福?

小琪在搬家前往幸福路的車上問道:「甚麼是幸福?」爸爸笑說,這麼小就在問,長大後會是個哲學家呢。媽卻回說,當哲學家會餓肚子啦。長大後的小琪,跟阿嬤的靈魂在對話:「甚麼是幸福?」「吃得飽就是幸福啦。」阿嬤回答。有時候,朋友吃到好吃的,會說:「好幸福啊。」早下班也會說:「好幸福啊。」可當被問說:「甚麼是幸福?」大概你我都無法馬上回答。越輕描淡寫,越帶重量。

幸福,本是遙遠之事。有距離,有付出,才顯得收成的珍貴,與夢想般存在。有人說,無憂無慮就是幸福、安居樂業就是幸福、跟愛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幸福的定義,人人不一。也許,了解得這世界越少,幸福會來得比較容易。

《幸福路上》電影劇照

幸福是沒有永遠的

電影的結尾,留下一個無奈又相當現實的總結:「幸福是沒有永遠的。」的確,童話故事中的「公主與王子永遠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只是假象。公主就不會變成家庭主婦嗎?王子就不會有婚外情嗎?幸福的背後,有生活,也有現實。正如小琪一樣,編劇沒有為她營造假象,生活依然艱難,可幸福,是在乎心態。命運本是如此,當下的幸福會隨經歷、選擇而瞬間流走。而幸福的定義,乃是隨心而行。

電影強調一句:「長大了,我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嗎?」而背後卻隱藏更深的喻意,「年月過去,這裡有成為理想中的地方嗎?」不禁反問:「香港,有成為你理想中的地方嗎?」

【輕熟女看電影】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他送妻子做大體老師

【高畑勳逝世】《歲月的童話》心動就等於愛?青澀卻是共同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