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長梯的抗爭】 前奏:漫漫二十年

撰文:黃靜 利銘滔 麥佩雯 吳世寧 呂嘉麗
出版:更新:

119級的樓梯,葵涌邨第一期2500多個長者,過去20年,每天上山下山,也在這119級之間彎腰、喘氣、停歇、往返。壯年爬到老年,膝蓋磨損20年。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成功爭取」一籮籮安老設施,長者過馬路綠燈時間延長、甚至長者優先廁格也有顧及,但是長者真正需要什麼?又或者說,說好了的安老設施,不是說出口就會做好,而是要跟制度排長隊。長者有多少年命可以等,等到一個所謂長者友善社區?

活生生的例子就有一個。前任特首曾蔭權在2008年至2010年間,提出全港18項上坡工程,加建升降機或自動扶梯,但是梁振英2012年起,逐步公布建200多條「人人暢道通行」設施。這些「親生仔」當然獲優先處理,插隊打尖,那18條百步梯於是成了「便宜仔」,雖然今年梁於施政報告表明其中3項「爭取在今年第四季逐步展開」,但在官方虛詞下,10多個牽涉數以萬計居民的項目,依然落成無期。

彷彿4年以前的民生便不是民生,但是長者依然在那18條百步梯上山下山,膝蓋日復日繼續磨損。

 

4個老人家,為了一部升降機,抗爭20年。六字頭到八字頭,來來回回,與兩代朝官交手。官僚技倆耍走了數個幾乎百年光陰,大概等到老去那天,屋邨第一期及第七期的2,500多個長者,仍在這119級之間彎腰、喘氣、停歇、往返。

 

民生無小事,不應該只是口號,更不應淪為爭取功績的工具。

 

讓我們先看看這長梯上的人和事,一場場生活的顛簸。

 

(百步梯專題尚有多篇文章待續,請留意《香港01》。)

(潘思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