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新城市】音樂噴泉、歡樂天地、新幹線 沙田友逝去回憶

撰文:李智智 呂諾君
出版:更新:

沙田區大遊行於7月14日演變成「困獸鬥」衝突,防暴警察攻入新城市廣場,不少「沙田友」除質疑商場任由警察動武外,更慨嘆陪伴沙田人成長35年的商場經已「變質」,小店變成名店,人潮也由「落街行下的街坊」變成自由行旅客。他們懷緬昔日的美好時光,在連儂牆貼上一張張寫有「還我音樂噴泉」、「還我機舖」的便條紙。商場變質已非一朝一夕,曾經很有「人味」的新城市商場,消失了的,又豈止這些?

「沙田友」在連儂牆貼上「還我音樂噴泉」、「還我機舖」的便條紙,曾經很有「個性」的新城市商場,消失了甚麼?(FB專頁「源居民」圖片)

在沙田土生土長近30年的Amour,由祖母一代始,三代人生活這區。居住於小瀝源的他,形容自己是正宗「沙田友」,「生活、學業、工作和娛樂,甚至求婚均與這社區息息相關的。因「生於斯,長於斯」,他更設立「源‧居民」facebook專頁,紀錄沙田點滴。

他憶起,昔日新城市廣場是「充滿回憶」的地方,因商場伴隨該區新市鎮發展,幾乎為區內居民需要「度身訂造」,儼如沙田的發展一樣,讓人可「足不出戶」皆可滿足各樣需要。

「小時候,新城市廣場幾乎是我們一家人週末必到之地」。Amour帶記者走到新城市一期二樓的City Super和一樓的食肆位置,憶述那裏在八、九十年代時是「八佰伴」百貨店,「在幼稚園時,我與家人逛逛超市和玩具部已樂透天。那時候下層的小食店有一塊落地大玻璃,不少小孩愛隔着玻璃,看一個又一個的豆沙包和『銅鑼燒 』製成,我一看就迷上一整天」。

在沙田土生土長近30年的Amour形容,昔日新城市廣場是「充滿回憶」的地方。(呂諾君攝)

歡樂天地變屈臣氏

他笑言,以前在新城市廣場絕不嫌悶,「鬧別扭後,父母或祖母就會帶我到位於四樓的歡樂天地,那簡直是小孩子的天堂!」他看着如今變成屈臣氏的內,追憶著過千呎的場內有一個「小孩們夢寐以求」的大型波波池,五花八門攤位遊戲叫人樂此不疲,「這真是充滿笑聲地方」。一輪玩樂過後,他就會走到第三期的玩具反斗城尋寶,「曾經,在小孩子的眼中,它就像迷宮一樣,大得好像怎麼走也走不完。小朋友在店內嬉戲,挑選玩具,活像是一片大樂土似的」。

+8

沙田歡樂天地九十年代未結業,踏入中學階段的Amour仍視新城市廣場為「放學必經之地」,「正如不少油尖旺學生愛逛旺角中心一樣」。他雀躍地說,當年「仙跡岩」、「東京新幹線」和「麥當勞」是中學生的「蒲點」,「有時到仙跡岩吹下水,之後到東京新幹線買卡通匙扣、手繩和拍貼紙相,或去麥當勞的點唱機用五元點歌。上了高中,放學後就更換校服,走進『新基地』作戰幾場,才捨得回家,真是很青春!只是沒想到以為屹立不倒的麥當勞都會結業。」

來到新城市的中庭昔日熟悉的「音樂噴泉」不復再。Amour笑言,當年噴水池落成勾起沙田集體回憶,皆因是不少約會地點,每逢佳節均是一家大小和情侶拍照留念之地,等候一首「飲歌」播出。

「一幕幕集體回憶消失,令這地愈來愈陌生。」Amour說。(呂諾君攝)

「曾經我們的社區是多麼美好」

然而,他感嘆今時今日大地產商迎合政府開放自由行的政策吸金,將商場改頭換面,商場「名牌化」,當年噴水池風光,換來拖行李的內地遊客,蹲在不同地方處理戰利品,「一幕幕集體回憶消失,令這地愈來愈陌生,愈來愈不覺得這個地方是屬於自己的。而對早前廣場的衝突,自己成長的社區變得如此紛亂,心中的傷痛是難以形容的」。他深知改變不了時代巨輪,但願一點一滴傳承記憶,告訴後人「曾經我們的社區是多麼美好」。

城市研究者、專頁《香港購物商場的歷史論述》創辦人何尚衡指,新城市廣場於1984年落成,當時是新界東最大型的商場,有100萬平方呎;對比同期1982年落成的太古城(60萬平方呎)更加大型,而商場當年亦有很多創舉。早年百貨公司如永安和先施多位於市區,新城市廣場位處新市鎮,起初沒有很多店舖願意進駐,但商場找來日資百貨公司八佰伴佔據四層,成為了當時全港面積最大的百貨公司;在新城市廣場的開幕禮上,八佰伴亦出錢贊助,與沙田區議會一同在城門河上放煙花,「這做法對私人公司、政府來說都很創新,不似現在,做甚麼都說要有參考例子才可做。」

城市研究者何尚衡指,新城市廣場當年亦有很多創舉。(李智智攝)

最初少於一半面積做零售

除此之外,新城市廣場採階梯式設計、入口如羅馬圓形競技場,亦有一條以玻璃金屬作天幕的圓拱型中庭,何尚衡說,這樣的設計令人聯想起英國的「水晶宮」。何又指,新城市廣場內,過去有多個模仿戶外環境的噴水池、亦有充足的康樂設施,最初只有少於一半的面積是做零售,以往只是一個以服務居民為主的「neighbourhood mall」,店舖較為親民;到後來轉變成地區商場、以至現時地標式的都會商場,貨品檔次升到很高級,而商場亦將一些固定設施拆去(如噴水池),將之變成彈性空間舉行各種活動,「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活動,新鮮感是多了,但卻少了些集體回憶。」

何續指,現代商場即使發展商不同,但都出現同質化,原因在於商家發現,某些店舖組合和模式可幫他們賺到最多錢,於是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來管理商場, 「整個消費文化都轉變了,過往店舖租約較長,店家可與客人建立關係:但現時店舖租約很短,轉換得快,人的依附性也較少。」而商場的翻新年期也變密,以「變化」來增加新鮮感吸引顧客,「商場漸漸沒再紀錄人的生活痕跡,不像以前大家對噴水池、人工瀑布等會很有感情。」現代商場幾近一式一樣,變成沒有性格、特色的空間,雖然台灣一些商場一直沒有進行升級,也是另一種的沒落,但香港一些舊式屋邨商場,可貴在於到現時仍在抗衡這個模式,「新不一定好」,他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