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傷輔導】非牟利機構九成個案來自公營 每月60個案僅5人處理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社會近年推廣生死教育,提供哀傷輔導的專門機構卻寥寥可數,其中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的社工表示,每月機構均接獲約60個新的喪親者個案,當中約9成由公營機構轉介,即使他們十分願意為喪親者提供哀傷輔導服務,但一直面對資源緊絀問題,「處理這些個案只有5名職員,當中只有3個擁有註冊社工資格,而且我們也需要每年為營運資金籌措」,促請政府向相關的非牟利機構提供支援,以及成立專門負責哀傷輔導的部門,以紓緩供不應求的情況。

有提供哀傷輔導的非牟利機構指,每月接獲約60個新的喪親者個案,當中約九成由公營機構轉介,即使他們十分願意為喪親者提供哀傷輔導服務,但一直面對資源緊絀問題。(資料圖片)

現時坊間提供哀傷輔導的非牟利機構有三間,包括贐明會、善寧會及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在2004年設立的「護慰天使」。善寧會近年將資源集中在安寧服務,聖公會聖匠堂的「護慰天使」遂成為最主要的哀傷輔導服務提供者。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表示,他們主要向喪親者提供殯葬支援及情緒支援,「同事會於陪伴事主處理親人後事時,留意他們的情緒,如哀傷情況較嚴重,會由註冊社工同事跟進」。

梁梓敦指,他任職的機構每個月約有50至60個新收的喪親者個案,當中有九成均由公營機構轉介。(呂凝敏攝)

每月新收60個個案 僅5名職員處理

梁梓敦指,他任職的機構每個月約有50至60個新收的喪親者個案,當中有九成均由公營機構轉介,「今年2月69個、3月58個、4月57個……轉介來源遍及不同的公立醫院、社署以及各區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可是,在聖匠堂處理這些個案只有5名職員,當中只有3人擁有註冊社工資格,而且喪親個案需跟進的時間不一,有些可長達2年或以上。

無穩定資金來源

除了人手,資金籌措亦是一大難題。梁梓敦表示,「護慰天使」並無一個相對穩定的資金支援運作,「我們每3年便要找一次資金,找到的慈善基金,也非3年來資助100%,例如今年有20%的資金是我們自己籌回來的」,作為社工,既要忙於處理大量喪親者個案,亦要努力籌集資金令服務可維持下去。他指「護慰天使」最初以政府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起動,三年後想繼續申請卻失敗,「這個基金困難之處是需要自行找商界捐助,政府才會幫你配對」,其後他們也申請了公益金、傅德蔭基金等,惟傅德蔭基金由最初資助100%,減到現時的40%,連同利希慎基金資助40%,仍有20%的資金需要籌措。

梁梓敦慨嘆。社會對生死教育的需求增加,公營機構內卻未有一個專責部門處理哀傷輔導工作,令資源分散,亦令喪親者難以求助。(呂凝敏攝)
「我們是很樂意做這些case的,畢竟專責做哀傷輔導機構的不多,我們的困難是量很多,但人手不足,我們也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支援我們的運作。」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

促政府成立專責部門處理哀傷輔導工作

「我們是很樂意做這些case的,畢竟專責做哀傷輔導機構的不多,我們的困難是量很多,但人手不足,我們也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支援我們的運作」,梁梓敦慨嘆。社會對生死教育的需求增加,公營機構內卻未有一個專責部門處理哀傷輔導工作,令資源分散,亦令喪親者難以求助。多年前他們也曾在會議上向社署反映,希望政府能成立一個專責部門處理哀傷輔導工作,當時獲覆指無需要,「每年香港死4萬幾人,當中突然死亡的個案佔四分之一,推算約有1萬個喪親家庭受影響」,梁梓敦表示,不少研究指出,面對突然死亡,人的哀傷情緒會較強烈,而及早適切的哀傷輔導介入,有效預防產生精神問題,從而減低醫療負擔。

有鑑於喪親者除了哀傷輔導外,可能亦有不同的福利需要,社署認為現時透過綜合服務模式支援喪親者較為全面。(魯嘉裕攝)

社署:綜合服務模式支援喪親者較全面

社署回覆查詢時表示,社署及醫管局駐公立醫院的醫務社工會為喪親者提供適切和及時的援助,包括情緒輔導和協助喪親者處理生活上的問題,如喪親者需較深入或長遠的哀傷輔導或/及有其他的福利需要,在獲得喪親者同意後,醫務社工會轉介事主至合適的服務單位跟進。此外,分佈於全港共67間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綜合服務中心由社署或非政府機構營辦,中心除了提供綜合服務外,無論在地點及延長服務時間方面,均以「方便市民」的原則運作,當中的專業社工會為喪親者提供全面的福利服務,包括哀傷輔導、互助小組、提供緊急的經濟援助及轉介照顧家庭成員的支援服務等。如喪親有特別情緒需要,社工經評估後會轉介事主接受臨床心理服務,或專門提供哀傷輔導的非政府機構跟進。有鑑於喪親者除了哀傷輔導外,可能亦有不同的福利需要,社署認為現時透過綜合服務模式支援喪親者較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