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上水餅家手造月餅50年 傳人以瑕疵為傲:機器造餅很死板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上水石湖墟街市一隅有一家餅店,餅店門外擺滿了一個個方方圓圓的月餅。老闆廖小姐、又稱「大家姐」,揭起蓋着金黃色月餅的膠片,一陣香氣撲鼻而來。餅店在上水設有廠房,所有月餅皆是人手造,又堅持沿用本地製作的餡料。金黃色的月餅上面有一層亮得發光的油,每個形狀不一,有些皮厚點,也有些薄皮的,甚至有些餡料露在外頭。有人會在意月餅不是完整形狀嗎?大家姐反而以此為傲,「機器造的月餅隻隻冇瑕疵,我就鍾意手打月餅冇咁死板」。
攝影:龔嘉盛

興發餅家在上水扎根逾半世紀。(龔嘉盛攝)

興發餅家在上水扎根逾半世紀。大家姐逐一介紹眼前排得整齊的月餅:著名的豆沙、五仁月餅,綠豆蓉月餅則是懷舊口味,說是別處不常見。而最多人買的口味則是蓮蓉及金華火腿,大家姐說,近年不知為何多了後生買五仁,她笑說:「以前要上了年紀的人才買五仁月餅,貪有咬口,呢幾年後生識食咗。」

「筒裝以前是下價餅,是窮人買;紙盒則是上價餅,用來裝蛋黃、蓮蓉口味,有錢人專用。以前社會窮人多,但又要食月餅、送禮,便買筒裝的月餅。」
興發餅家老闆廖小姐

保留懷舊筒裝月餅包裝

傳統的月餅多數用鐵盒裝,但在興發除了能找到鐵盒裝的月餅外,還會找到用油紙包着一筒四個的月餅,大家姐解釋:「筒裝以前是下價餅,是窮人買;紙盒則是上價餅,用來裝蛋黃、蓮蓉口味,有錢人專用。以前社會窮人多,但又要食月餅、送禮,便買筒裝的月餅。」

興發餅家在上水扎根逾半世紀,近十年從上水地舖搬到上水石湖墟街市。(龔嘉盛攝)

「以前好多工人會買五仁、豆沙月餅當午餐咁食,因為熱量同糖份好高,又夠飽肚,經濟又實惠。」不過時移勢易,現代人講求健康,大家姐早年將豆沙蓮蓉等的餡料「減糖」,以迎合現今口味。

上水天光墟起家 養活一家六口

大家姐是餅家的二代傳人,她父親以前偷渡來港,為了謀生,特地學了一門做唐餅的手藝。小時候他們一家六口住在菜園村,父親買來一個二手焗爐,天還未亮,就終日在鐵皮搭建的房子裏低頭密密搓麵團做餅,焗好了的唐餅,凌晨4時便由母親推出上水天光墟擺賣,「舊時的人下午便不會外出,我們要早點開門做生意」。

近年他們配合現代人追求健康,特地下調了豆沙、蓮蓉的甜度。(龔嘉盛攝)

曾舉家移民澳洲 老父無法忘根年年回港造餅

後來生意開始好起來,他們從小販遷到上水地舖,取父親名字中的「發」,改名興發餅家,更在上水設立自家廠房,高峰期聘了十多名工人。97年廖家移民澳洲,幾年後大家姐還是決定回港,與妹妹一起打理父業。十年前餅店從地舖搬上石湖墟街市,歷時半世紀的家族餅店仍然屹立至今。遠在澳洲的父親亦沒有忘掉自己的根,每年中秋及農曆新年從澳洲飛回港幫忙造餅,可是今年因疫情而無法回港。

每個月餅人手蓋模 膊頭勞損是常態

老字號的招牌背後,由許多汗水與淚水交織而成。師傅每天早上先做中式麵包,再做月餅。以往月餅銷情好,一日可賣出幾千個,廠房曾試過凌晨12時還在出爐月餅。搓皮、煮餡料、蓋模都由人手包辦,做餅師傅都有勞損,「打模一日打到晚,膊頭好痛,太大力或細力都唔得」。

遠在澳洲的父親亦沒有忘掉自己的根,每年中秋及農曆新年從澳洲飛回港幫忙做餅,可是今年因疫情而無法回港。(龔嘉盛攝)
「我鍾意手打,覺得個餅冇咁死板。如果大量生產得一個味道,唔似用木打出嚟嘅月餅,有種木的香味」。
興發餅家老闆廖小姐

人手造餅這門手藝,大家姐常用「辛苦」形容。近年她決定節省月餅工序,餡料改為向另外的本地廠家購買,不過仍堅持人手蓋模,「機器的話,你倒晒所有材料下,按掣生產就倒出來隻隻一樣。但係手打月餅大小隻隻不一,還有瑕疵」。那她喜歡哪一種?「我鍾意手打,覺得個餅冇咁死板。如果大量生產得一個味道,唔似用木打出嚟嘅月餅,有種木的香味」。

有人會在意月餅不是完整形狀嗎?大家姐說,各人有各人喜好,但她自己最鍾情人手造的月餅。(龔嘉盛攝)
「好難再搵學徒,所以佢唔做我哋都諗住唔做,但係一話唔做嗰刻好失落,成日都想喊,睇醫生又話冇事,後尾諗諗吓,可能係唔捨得份感情。」
興發餅家老闆廖小姐

難忘臨盆前仍在賣餅 沒人入行瀕臨結業 

可是行業式微,懂得造手打月餅的師傅漸漸老去,也缺乏新人入行。現時興發餅家工廠只剩下一位師傅,早年更曾一度打算辭職轉行,興發也面臨結業危機,「好難再搵學徒,所以佢唔做我哋都諗住唔做,但係一話唔做嗰刻好失落,成日都想喊,睇醫生又話冇事,後尾諗諗吓,可能係唔捨得份感情。」大家姐說,幸好後來師傅願意留下,興餅才得以繼續營運。

大家姐說,直至身體還能動的一刻,餅家還會繼續經營。問她做月餅多年,最難忘的事是什麼?她腦海中突然浮現起1995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笑着說:「嗰日好忙,農曆八月十四日已經賣晒月餅。嗰年我大咗肚,賣完個餅,第二日八月十五就去咗醫院生我個女。」對做月餅的人來說,似乎這是最好的禮物。

大家姐說,直至身體還能動的一刻,餅家還會繼續經營。(龔嘉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