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文化回應教學 助少數族裔孩子打破語言障礙 促進社會共融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對於少數族裔人士來說,中文字可能是一堆奇形怪狀的圖畫。回想我們小時候學習英文其實同樣痛苦,若缺乏真正理解,死記硬背的生字僅能應付考試,無法與外國人溝通。要幫助少數族裔人士融入社會,先要提升他們的中文水平,從幼兒開始強化中文學習。「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透過「家庭、社區、學校」合作,為非華語學生打破語言障礙,與本地人建立更共融的未來。
攝影:黃舒慧

宣道會雷蔡群樂幼稚園的馬佩瑜老師,負責支援全校29個非華語學生,她坦言教導少數族裔學生對不少老師來說是個挑戰。陌生的語言與環境令初上幼稚園的少數族裔幼兒容易產生恐懼情緒,難以投入課堂。加上大部分家長不懂中文,令幼兒缺乏中文語境,學習中文變得困難重重。

馬老師負責支援全校29個非華語學生,她坦言最初無從入手,幸而得到「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的支援。

故事圖書呈多元文化 幼兒了解文化差異 並鼓勵家中學習

「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的故事圖書加入文化回應元素,有助本地生更了解少數族裔的文化特色。

社區共融不只少數族裔人士融入我們,本地生也要融入對方,校長及老師對此深有同感。「在參與計劃之前,坊間很少會出現多元文化的故事圖書,而隨着這些包頭巾的小朋友成為其中一個角色,加上在班上的小朋友確實如此衣著,本地學生提升多元文化意識,不會特別標籤他們,亦會主動與他們玩耍。」馬老師說。

巴基斯坦裔學生Yousuf (圖左),能書寫正確的中文字,有效的家長支援亦成為Yousuf中文能力提升的因素之一。
4位少數族裔小朋友參與「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後,成功打破語言障礙,融入社會。

簡一碩(Yousuf)是馬老師其中一個巴基斯坦裔學生,性格外向、記憶力強,而且主動學習,書寫的中文字更勝本地學生,原因在於他爸爸的中文水平高,而姐姐亦是該幼稚園的畢業生,在家常以中文溝通,令Yousuf的中文水平得到大大提升。正因家庭教學於學習中文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計劃故事圖書的教材套除了配備老師的教學指引外,亦包括家長手冊,圖書內容呈多元文化,讓少數族裔家長亦能參與其中,陪同子女閱讀,延伸小朋友在家中的學習時間。

因民族文化遭排斥 學好中文消除隔膜

Maria起初不擅長中文而遭受排斥,經歷令她立志成為一名幼稚園老師,以有趣的方法提升幼兒學習中文的動機。

現正修讀幼兒教育文憑的少數族裔學生冼慧敏(Maria),講得一口流利中文,然而,她卻曾因不擅長中文而遭受排斥。她回想小一、二時,班上只有她一位非華語學生,因為言語不通,包着頭巾被同學取笑,就連老師亦揶揄她像聖誕老人。基於種種壓力,她選擇以作弊來應付默書。直到小三時,她決心要學好中文,下了一番苦功終於取得優秀成績及獲得老師公開表揚。當她的中文水平提升後,便有能力向同學解釋其民族的文化背景,彼此間的隔膜亦漸漸消除。

學習語文 可以更愉快及更有意義

節目主持人林盛斌(Bob)對Saqib與Maria的流利中文,大感驚訝。

正因為Maria明白到少數族裔學生於學習中文上面對的困難,她希望透過幼兒教育文憑課程,一步一步邁向成為幼稚園老師的目標。課程同時安排學生實習,擔任多元文化教學助理,成為家長、學生與學校之間的重要橋樑。她明白傳統的單向灌輸教學未必適合,希望用有趣的方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計劃令她得到不少啟發。透過E-Learning與互動教學,讓學生於輕鬆的環境中學習。例如老師可準備字卡,與小朋友以配詞遊戲的方式學習生字,而非要求他們默書,從而增加他們的學習動機。「Education should be fun,小朋友不該在壓力下學習,語文學習可以愉快及有意義的。」

對育兒甚有心得的節目主持人林盛斌(Bob),認同Maria的教學方法,同時亦佩服她的流利中文。他相信若能幫助少數族裔學生消除語言障礙,對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具正面影響。如果大眾可以主動一點與他們溝通,令少數族裔人士有更多學習中文的機會,一定可以令他們更容易融入香港。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圖左二)期望非華語學生於「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的支援下,能有更多機會追尋夢想。

「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於2016年撥捐2.37億港元,並由三間大學及兩間非政府組織聯合策動。目的在促進非華語幼稚園學生中文能力的發展,讓他們順利銜接小學學習生活,以及與社會共融。

於5年計劃期內,共有20間網絡學校參與,服務超過1,600名少數族裔學生及其家庭。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分享,計劃同時涵蓋了全港首個支援非華語兒童教學的幼兒教育文憑課程,專門培訓非華語青年成為多元文化教學助理,成效顯著。將來他們更可以憑自身經驗,進入課室支援一代又一代的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讓少數族裔幼兒在將來有更多的機會,以香港為家,繼續追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