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受焦慮困擾現「拖延症」 社工:太多標準答案致年輕人感孤獨

撰文:鄭秋嬋
出版:更新:

Mary這個化名是受訪者自己改的,她說要一個M字開首的名字,Mary挺好的,夠大眾化,這樣別人便認不出是她。
改一個名字,把自己埋進茫茫人海;不做出頭鳥,不露鋒芒,符合一個乖學生的性格。可是這樣的女孩同樣情緒嚴重受困擾、壓力爆煲。她其實不太察覺自己有壓力,只是覺得很多事都提不起勁,總是覺得累、很想睡、一直拖延,又想督促自己,卻愈督促就愈踟躕不前。是在學校的問卷調查中,被老師發現她壓力大、情緒困擾高危;轉而介紹她參加生命熱線的「凝」相活動。
沒有惹人可憐的遭遇,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學生喃喃細語,還有人願意花時間聆聽嗎?
攝影:龔慧

「凝」相是一個為高危情緒困擾學生提供的攝影治療服務;生命熱線與中學合作,鼓勵學生透過相片抒發情緒。活動進行至第三階段,學生要到長洲參加宿營活動,透過體驗遊戲探討生死、夜行訓練勇氣、亦要以「一人‧相」為題拍攝一幅相片講自己獨處時的所思所想。

兩日一夜的宿營活動,離營前有一個活動筋骨的沙灘遊戲「夏日大釋放」,要學生與義工玩猜拳、互相淋水。不少學生嚷累,沙灘都無心機去,活動就改在營地內的籃球場進行。

來自單非家庭  習慣與媽媽別離

Mary今年18歲、讀中五。她生於一個「單非」家庭,爸爸是內地人,媽媽是香港人;兩年前才從內地移居香港,如今與媽媽和弟弟同住。

活動當天,她身穿一件黑色上衣,配一條花紋圖案的短裙,後腦處綁了一條馬尾。樣子乖乖的,帶點幾分內斂和靦腆,看上去就是那種老師放心的女孩子。她說話畢恭畢敬,每句話都幾乎帶一句口頭禪:「嗯,點講呢?」像一種慣性的猶豫;說來也像極了她處事的方式,總是遲疑不決、會拖延。

Mary今年18歲、讀中五。她生於一個單非家庭,爸爸是內地人,媽媽是香港人;兩年前才從內地移居香港,如今與媽媽和弟弟同住。

近年染上「拖延症」

「一人‧相」以一個人為主題,問學生一個人時會想什麼?過去?將來?現在?孤獨?迷茫?同時也問如果他們孤獨時,他們希望別人做些什麼?

離開長洲的營地前,同學要交自己的相片與作品描述。不少同學都早早交了作品,Mary卻一整個早上都舉棋不定。拍了幾張相片都覺得可以用,不知道揀哪張,張張感覺又不算是最好。於是她說自己還在等一些感覺,或許感覺來到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想拍什麼、想表達什麼了。

可是匆匆忙忙的一個上午過去,同學們都在收捨包袱準備離開之際,她的感覺始終沒有湧現。倉卒之間,她才匆忙決定要用前一晚夜行時遇到的小青蛇相片,表達一次「偶然的驚喜」。

Mary的相片描述:相片中是隱藏在草叢中的小青蛇。我是在夜晚的梯級發現到牠的,牠悄然地從我的腳旁爬過,無聲無色地鑽進草叢中。這是我見到的第一條小青蛇,所以見到它時我十分的興奮和驚喜。這條小青蛇靜靜地隱藏在草叢中,好像有點害羞,也似乎是有點餘驚未定,大概是從我的大腳下逃出生天吧。在大自然中,蛇是很可怕的動物,起碼大部分人覺得是,但我卻覺得這條小青蛇卻是很可愛呢。

這驚喜在她心中泛起多少漣漪,她自己也未必說得清楚。

拖延引致焦慮

迷迷茫茫、拖拖拉拉的性格,影響的不僅是交一張相片。Mary說自己這一年來一直都在這樣的狀態,以致學業表現都很差,「參加活動之前,有少少懶惰、學業跟不上,下了課就想睡覺,不想做任何事情。今年的表現很差,我自己都不想這樣,但就是又遲到、又欠交功課。我也想有個新開始,但感覺都很累、很麻木。也想要積極,但一回到家又會頹下去。等會兒再做(功課)啦,夜少少做都得,但再夜些就(覺得)算啦,明日先做。」

拖延令自己焦慮不安,她也不知道可以如何解決,反正回到家就會頹喪起來。

慣性拖延有如逆水行舟,學業跟不上進度、成績倒退,自我形象也低落。但是她愈想擺脫拖延,愈督促自己要積極,就愈逃避,愈加無法積極。這重複督促又拖延的狀態令她焦慮,她說:「如果說壓力,我就沒有什麼壓迫感。所以有時就是怕自己沒有什麼壓力,這樣反而令我更害怕。別人覺得有壓力會立即去做,我反而有一大堆事情,自己沒有什麼壓迫感去做。(我)完全不懂得要把握時間,好像全世界都在替我緊張,(為什麼)你不做這樣不做那樣,反而我自己不焦急。就好像考試,兩個半鐘做完一張卷,我就做得很慢,有些題目會答不完。我覺得自己要快,但還是很慢地寫。我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可能是沒什麼動力吧。」

她愈想擺脫拖延,愈督促自己要積極,就愈逃避,愈加無法積極,這重複督促又拖延的狀態令她焦慮。

與媽媽疏離 難以給她擁抱

在動力與拖延之間,人大概是要逃避,但逃避什麼?Mary自己也不清楚。

她家中只有媽媽和弟弟,一家人的關係不算差。她說:「我與弟弟的關係是很好的,小時候睡同一床長大。」而與媽媽的關係雖然也不壞,但「小時候同媽咪不太熟」,所以她說母女之間也說不上親近。

Mary在內地長大,媽媽在香港做地盤雜工。母女各居一方的日子,媽媽三兩年才回鄉探望一次,所以母女關係很疏離。她說:「小時候同媽咪唔太熟。有件事媽咪成日拿出來講,因為以前她兩三年才會回來看我們一次,有次她抱我的時候,我推開她,她很傷心。這樣多年她都會拿出來講,我都覺得她應該是很傷心的。如今我覺得我媽總是當我小朋友,好像想彌補我的童年,覺得我很細,想跟我一起睡。」

她說母親有時會怪她不夠體貼,沒有主動給媽媽擁抱,「我不太懂得表達我的情感,如果是一些很會撒嬌的女兒會抱媽咪、錫媽咪。但我媽咪叫我錫、叫我抱,我不會抱。唔會特別去抱她,有時感動時都會抱一抱,但不會總是很主動地去抱。」

母親有時會怪她不夠體貼,她自言也不是個會撒嬌的女兒。

期待稱讚 得來的卻是責罵

身體反映心理,母女間的嫌隙,或許都在期望對方主動愛自己多一點,她說:「可以令我開心的事,是我覺得我媽讚我。因為我弟弟在學習方面叻我很多。我沒有拿過什麼獎,成績又沒有A,我媽媽很少讚我。她不懂得中文,脾氣容易暴躁,其實很難相處。但她對陌生人就會很友善。我們一起住,我知道她所有的生活習慣,所以平時她罵我時,我都不會出聲。」

她說媽媽雖然疼愛自己,但總是會忍不住責罵她,「她平日放工會罵我不幫忙做家務,但她會一邊做一邊罵我。我在隔離洗碗,她也會在旁邊罵。我覺得不要緊的,不理她就可以。」

Mary說,她知道媽媽是個口硬心軟的人,「罵完我,她就會食飯時不作聲。到了睡覺時,我是跟她(同床)睡的,她就會說其實你不用介意我剛才罵你的說話。我就覺得不要緊了,就當我將來出去工作時都會被老闆罵,聽住先啦。我覺得她罵我的話,我又不會很介意,因為無論你講哪一句,對的我也不會去應,不對的也無謂去聽放在心上。」

社工:社會有太多標準答案​

Mary的情況不鮮見,學生的煩惱源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負責項目的社工、生命熱線的高級程序策劃主任郭佩盈指這類學生的孤獨感最重,因為他們不是表現最突出的一群,也不會鬧事,在學校沒有什麼角色,所以容易被忽略。他們嚴重受情緒困擾、又一個人獨處時,孤獨和無助的情況下就可能容易出現自殺的危機。不過她指年輕人的世界其實很簡單,他們需要有人明白和尊重,有時甚至只是需要空間讓他們過渡;但礙於社會環境總有太多標準答案,所以導致了他們的迷茫和孤獨。

社會環境太多標準答案,導致了青少年人的迷茫和孤獨,他們需要的是空間和理解。
生命熱線「青少年生命專線」電話: 2382 0777(服務時間由下午2時至凌晨2時)
這照片其實是Mary的朋友拍的,夜行時她們一起遇到了小青蛇,Mary對小青蛇比較有感覺,所以借來表達那相遇的驚喜。(受訪者提供)

「一人‧相」青少年攝影社區展覽

2017年7月22-23日
屯門市廣場3樓慈善機構展覽區
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2017年8月
柴灣青年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