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收集原生種子開始 恢復香港原始森林的浩瀚工程

撰文:吳志茵
出版:更新: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政府及不少綠色團體以植樹為教育活動,與市民在郊外植樹造林,認識大自然之餘,亦製造綠色緩衝帶。植樹目的由昔日單純為了綠化環境,到現在更着重生態修復、生物多樣化,以至緩和氣候暖化問題。植樹計劃每年如此一直進行,過去10年,漁護署於郊野公園共種植約超過700萬棵樹木,從數字看來似乎進展不俗,但植樹對本地的森林恢復成效又是如何呢?
攝影:吳鍾坤、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6000年前的原始森林消失

大廈林立,人煙稠密,這是我們對石屎森林的熟悉印象。約於6,000年前,香港仍是一片原始森林,由濃密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覆蓋,森林覆蓋率達100%。直至原居民來到這片土地上,因開墾農地而把樹木砍下,那是對原始森林的第一輪破壞。後來有些人開始在山上定居,伐木開地成梯田種植茶葉,山頭頓成光禿禿一片,令森林進一步受破壞。

為了恢復山坡上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及美化環境,港英政府於是展開植樹計劃,早期以種植原生樹木馬尾松為主。可惜,至二戰時期日本侵華期間,大部分樹木被砍伐作燃料用途,對漸漸恢復的森林造成另一次破壞。雖然當時並沒有實際統計數字,但從歷史照片中看到的光禿禿山頭,可以想像原來鬱鬱蒼蒼的大片森林已不復再,森林覆蓋率大大下降。農地耕作、伐木建屋、以至及後的城市發展,人類的各種活動及土地需求,把樹木一一連根拔起,再種出大廈樓宇,令大量樹木逐漸消失。原來的原始森林面貌已顯得相當破碎,分散至不同地方。

香港古時的原始森林面貌早已不復再,政府與多個綠色團體一直致力在港植樹造林,但對森林恢復的成效又如何?(吳鍾坤攝)

坎掉原生樹的遺害

早期大量種植的馬尾松,由於是單一品種種植,曾多次受松材線蟲感染而大量死亡,為控制蟲害蔓延,政府惟有砍伐及燒毀受感染的樹木。相對原生樹木,這些外來樹木生長速度快,而且適應力強,能於貧瘠土壤上生長,於是政府漸漸改為大量種植外來樹木,加快停止水土流失,達成當時綠化的目的。台灣相思、紅膠木及愛氏松,都是當時被廣泛種植的外來品種,因而稱為「植林三寶」。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級樹藝師趙錦威(Ryan)說,當原始森林消失後,除了沒有樹木,有很多東西也隨之消失。「樹木可抓住泥土,避免風化侵蝕,樹木消失會令表土風化,泥土因而變得貧瘠,令樹林的微氣候大大改變,原生樹木難以再於同一位置生長,加上當時亦很難找到原生樹木的種子,外來品種算是可選擇的種植品其中一個替代選擇。」

雖然,外來樹木可以在貧瘠泥土上快速生長,但同時亦抑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長,削弱了原生植物的競爭力,加上與本地水土不合,果實吸引不到本地動物食用,因此欠缺自行繁殖能力。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級樹藝師趙錦威說,當原始森林消失後,沒有了樹木,泥土變得貧瘠,樹林的微氣候會大大改變,至令不少原生樹木無法生長。(吳鍾坤攝)
一個好的森林應要有不同層次,要有灌木層及很多不同品種生存在同一空間,種類要多元化。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級樹藝師趙錦威

400種原生樹木只剩40種

隨着早期種植的外來先鋒樹出現壞死、老化、生長空間不足等問題,漁護署於2009年展開「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疏伐老化的外來樹木,種植原生樹苗和進行樹木護理工作,藉以提升植林區生態價值,成為具生物多樣性的生境,為本地野生動物提供更理想的棲所與食物,使植林區可持續發展。

據漁護署初步觀察所得,優化工作能加快樹林轉化為原生樹林的速度,並提升林內的物種多樣性。現時,在郊野公園內種植的樹苗約80%為原生品種,主要有木荷、大頭茶、楓香、黧蒴錐及潤楠屬等植物。

嘉道理農場於1997年成立「本土樹木苗圃」,Ryan說,原始森林被破壞後,雖然出現自然恢復的次生林,但當中屬於原生品種的樹木並不多,種類亦較單一。他指出,香港原本有約400種原生樹木,現時只剩下常見的約40種,其他可能在偏遠地方未被發現,也有些是可能已永遠消失。「植樹不應只倚靠某幾個品種,以防單一種植而引起的蟲害問題,令整片樹林遭殃。我們想找回更多原生樹木,盡量把餘下300幾種帶回森林,發展多樣化種植,恢復原本生境,發展可持續生態系統。」

嘉道理農場的人員會到本港偏遠地方,收集原生樹的種子。(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由於原生樹木散落於全港不同地方,部分更在一些偏遠位置,令收集種子的工作存在很大挑戰性。「我們有漁護署發出的許可證,可在郊野公園收集種子。現時香港尚存結構良好的原生樹林已很罕見,而且地點不明,但憑着廿多年採集種子經驗,我們大致掌握了目標種子的位置及果實結果時間,令搜尋工作可以容易一點。」即使如此,由於樹木結果的時間會受每年氣候影響而變化,又或被野生動物捷足先登吃掉,有時也未必可以成功採收。種子採集回來後,需要經過清洗及去除果皮等工序,才可放入苗盆中培苗,部分可以成功發芽生長,再挑選強壯的樹苗,移種在合適的容器內。因應不同品種,待樹苗生長至一定高度時,待合適季節時就可上山種植。

種子採集回來後,需要經過清洗及去除果皮等工序,才可放入苗盆中培苗。
部分種子可以成功發芽生長,再挑選強壯的樹苗,移種到苗袋內。
當樹苗生長至某個階段會被移植至不同容器。圖中的容器可讓根部得以適當發展,以防樹根因生長空間不足而纏繞。

營造好的森林

時園內的次生林主要是以台灣相思及紅膠木等外來樹木組成,沒有灌木群,樹木種類及層次都顯得較為單一。「一個好的森林應要有不同層次,要有灌木層及很多不同品種生存在同一空間,種類要多元化。」因此,在次生林及植林區內會補種一些灌木型植物,令森林更豐富;另外又會陸續種植一些原生樹木取替較弱、年紀大及有結構性問題的外來樹木。「當原生樹林漸趨成熟,形成較適合原生植物生長的微氣候,原生植物的優勢便會漸漸蓋過外來植物,將來相信可以逐步取替。」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