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限定】深水埗老餅家冧街坊齊做角仔 老闆娘:愛上街道生活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又到農曆新年,許多人會去瓜子店、蛋卷店辦年貨,但原來麵包店也可以買到笑口棗、角仔——說的是已有36年歷史的均香餅家,每逢農曆新年前,他們都會「全街」總動員,在店外架起桌椅,與街坊一同密密包角仔,鄰舖的人也會來幫忙賣東西、幫忙吃。這樣的熱鬧場面之所以上演,是因為餅店老闆親民又不怕蝕底——放凳讓街坊休息、甚至借鑊讓街坊自己炸角仔。

除了農曆新年,中秋餅店還會做月餅、端午會做糭。(張浩維攝)

椅子長放店前供街坊休息 包餅任人試吃

來到均香餅家,只見幾個人圍坐在街邊,密密包着角仔,一個叔叔走過,停下來伸隻手,便拿起麵皮一起包,一邊閒聊起來。坐着的是老闆娘吳太、兒子、女兒和街坊婆婆,叔叔也是街坊,後來還自顧自走進餅房,餅店儼如自己的家。婆婆說:「飲完茶,見他們坐着包角仔,便幫幫忙囉。」實情是每天她都會定時定候到訪。「她很疼我的。」吳太笑着說。

均香餅家於1981年開立,曾在旺角、荃灣開過店,到1991年落戶深水埗,20多年來餅店門前都會放置椅子,讓街坊休息。吳太又常請人試吃麵包、唐餅,「自己都好像做了2份工(工時長賺得夠),(請人吃)沒什麼所謂啦。」

這份不計較的心,加上街道人來人往的特性,造就出她和街坊緊密的關係。有人經過就站着包兩隻角仔,隔鄰酒樓職員休息也來幫忙,一邊聊聊天當放鬆,忙時隔鄰髮型屋的人還會來幫忙賣麵包。又會有街坊問他們借鑊,自己進去餅房炸角仔,甚至搭他們蒸糭。

每逢臨近農曆新年,一家人都會坐在一起包角仔,從前加上堂兄弟姊妹共有8人,今天則有街坊幫忙。(張浩維攝)
吳師傅不消幾下,就推出一片平坦的餅皮。(張浩維攝)

鄰舖如託兒所任玩藥材 曾舉機擊退收保護費者

本來這條街就是一條因人情而富足的街。平日吳太要剪髮,就去右邊的髮型屋,手痛就去左邊的鐵打舖。當年子女還小時,就放任他們在旁邊的南北行玩,他們頑皮地一直去玩蒼蠅、蟑螂(藥材),「不知道為什麼不趕我們走,還請我們吃山楂餅。」吳先生說。那時街上還有小販,他們也常常邊吃魚蛋邊包角仔。在這條不足百米的橫街上,剪髮、醫療、吃食甚至託兒的需要都可滿足到,連「保鑣」也有——十年前曾有人來收保護費,旁邊的藥房全店衝出來舉機拍攝那人,成功擊退對方。

他們擊退的還有連鎖店。曾經有連鎖麵包店在均香餅家旁邊開店,「頂回去,哈哈。」一直話少、斯斯文文的吳師傅忽然精神起來。「他們出酥皮蛋撻,我們又學做,又繼續改良本身的麵包。」最後連鎖店敗走。說來得意,那段日子卻不能說不辛苦,吳太說要鬥平,曾經4個包賣5元。

火爐雖古老得要用香點燃,卻有街坊認為這個爐才夠火喉,來借爐炸自己做的角仔。(張浩維攝)
本來在做麵包的吳師傅,一聽到外面喊「出皮」,便不徐不疾地做好角仔皮。(張浩維攝)

以質素策略人情敗連鎖麵包店 屹立深水埗26年

平日吳師傅已常鑽研包餅做法,發現了菠蘿包用淡奶會香滑些,麵包又改用美國小麥,「做出來鬆軟些。」麵粉用機搓以外,也會用手再搓,「機搓不均,做得不靚嘛。」他頓一頓,笑笑:「手搓靚點。」訪問當天他拿起刀,熟練地把剛用手再搓完的麵團切開,搓成一條條舖在底皮上,準備做角仔的酥皮。「有些層次,脆些嘛。」他說。因而他們的角仔總是特別鬆脆。

他又常常問人如何做各種包餅,月餅也懂得做。「做到些餅服務別人,幾開心。」他說。多年來唯一遺憾是未找到人教做蒸蛋糕。「好靚的。」他微笑着說。

餅房外有街道的故事,磅上的麵粉也藏着吳師傅36年來鑽研包餅的故事。(張浩維攝)
吳太經營餅店36年,最開心的是聽到客人稱讚包餅好吃。(張浩維攝)

日做17小時不敢減營業時間 「要等埋最後一個客」

憑着包餅的質素,餅店多年來也累積了一班擁躉——每天早上5時多門也未開就有上班族在等,晚上10時關門前也有下班、上夜班的人會來。為了照顧這班街坊,他們縱使辛苦也不敢縮短營業時間,開足17小時,總會等完最後一個熟客才關門。難得放假也記掛着:「不能放太多天,餐廳、學校會來拿方包。」吳太說。

開店時間長,平日都見不到子女,要由上一代照顧。訪問當天兒子小聲說:「(小時)阿爸阿媽不知道是什麼來的。」當年每逢假日可以來店裏探爸媽,他們都特別開心。雖然日做17小時,又沒時間照顧子女,吳師傳夫婦卻說沒入錯行。「每天都有人讚。有種滿足感,服務了一班街坊。」訪問當天才有人來說角仔已被家人吃光要再買,吳太聽了開心得合不攏嘴。

像均香餅家這樣的故事,在深水埗各處仍在上演。然而當區現時有19項重建計劃,不少會建成私人樓宇及商場,當香港再無街道,這一顆角仔還能否延續它的故事、溫暖街坊?

餅店在石硤尾邨對面已開設了26年,一直以低價的麵包照顧着基層的生活。(張浩維攝)
每顆角仔都象徵着吳師傅一家和街坊的友情,當商場愈建愈多,這些街道帶來的故事,還能否繼續?(張浩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