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野共生】植樹日復育元朗後山 改變村民「火燒旺地」傳統想法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城鄉需要共生,村和郊野其實也是如此——在泥頭愈來愈多的今天更加需要注意。泥頭以外,元朗大江埔村與雞公嶺、圓山相倚,但山嶺卻頻頻遭受山火,導致水土流失,影響鄉村生態。保育組織「土地教育計金」為了令村落和自然和諧生共,以「里山倡議」為框架,舉辦「永續鄉村‧復育山林」生態教育計劃,包括植樹活動,希望令公眾和村民明白,護山等於護村。

把樹苗種下,保護好這棵苗,它就會回過頭保護我們。(受訪者提供)
+3

昔日寶庫:柴枝、掃把來源 今日山火燒禿林蔭

雞公嶺是大江埔村的地標,它和圓山更是村落的後山,曾是許多村民的採集所、遊樂場——天冷了就上山斬柴,掃把壞了就去摘草做一把新的,閒時和一大班鄰居到水潭玩水……然而自從交通變得便利後,人人往外跑,山變得寂靜,更在天氣和人為的不小心下,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山火,水土流失,山嶺變得貧瘠,昔日的林蔭不再。此外,水土流失也會令地面的水池、河流等淤積,影響水質和蓄水量。

於是,上月土地教育基金一連三個周日在圓山舉辦植樹日,希望重建出一片森林,吸引村民回來,重新欣賞這座後山,明白保育山林對環境的重要。

【置富花園】植樹種出鄰里情 小居民搞墟傳環保

昔日這片山是村民的寶庫。(受訪者提供)
現在山林卻常遭山火燒毀。(受訪者提供)

植林需15至20年 原生樹種勝外來

植樹當日,一行人包括大人小朋友,齊齊提着樹苗、工具走了半小時到達圓山一片荒蕪的平地。導師指,山火後最快長出的是草,之後要等雀鳥飛過掉下種子,才會有灌木出現,這個過程需要5至10年,而由灌木林變成森林則要40至50年。如果植樹,長成樹林則需要15至20年,但若有人不小心留下火種,未變成灌木林可能又歸零。

當日種植的樹種都是易生、可克服惡劣環境的「先鋒種」,而且有大喬木、小喬木等不同高度的樹,「有些長得快些,更快調整環境。而不同的樹種可以給不同的物種享用,增加生物多樣性。」他說。而且,選擇的都是原生品種,如閩粵石楠、大頭茶、木荷,因為外來種會抑壓其他植物生長,果實亦不合本地生物口味。

由收集原生種子開始 恢復香港原始森林的浩瀚工程

原生的樹種,才能為本地的生物提供食物。(受訪者提供)

別於一般植樹活動 親身體驗整個植樹過程、辨認樹苗

聽過導師講解,參加者先拿起鋤頭除草、掘洞,再按剛聽完的辨樹方法選出樹苗,將大、小喬木較為平均地分佈。土地教育基金社區幹事Wing指,有別於一般植樹活動事先掘好洞,這次特地讓參加者親自除草掘洞、辨認樹苗,希望讓大家有更深刻的體會,知道植樹是什麼一回事。導師又提到種下樹苗後隔一段日子還需要除草、施肥,參加者也說想再來幫忙。Wing指:「植樹不是一次性、來玩一天,也希望大家會再參與後續的活動。」

參加者都落力除草掘洞。(受訪者提供)
小朋友也研讀起樹木的資料。(受訪者提供)

改變村民「火燒旺地」傳統想法

除了公眾,當日亦有村民參與。Wing說指村民一般對生態的意識不高,更有「火燒旺地」的傳統想法,對於山火,可能只想到灰塵會吹到山下的屋上。這次活動後,她卻聽到村民卻開始會從生態角度討論——從前有山水流下來,現在沒有了,是否因為少了樹保存不了水?

這次植樹,似乎成為了連結村民與鄉郊的第一步。植樹以外,這次計劃還有一系列的講座、考察、收集種子和培苗活動、普查、導賞團培訓等,Wing期望讓公眾透過地方民俗智慧,鄉村農業生產、綠色生態旅遊等方向,與村民一同重修村、野關係,推動鄉郊保育。

里山倡議
「里山」是指環繞在村落周圍的山、林和草原,包含村落、樹林、農業的混合地景。
里山倡議主張社會和自然和諧共生,按自然過程來維持、開發經濟活動,包括農業,以確保生物多樣性和永續發展。當中結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主張與當地人共同管理自然資源。實踐方法包括有限度使用資源、循環再用、認識在地傳統文化、促成永續的社會經濟等。

人和自然,或者可以重修舊好。(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