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實驗】玩轉街頭 中上環街道變身Pop Up遊樂場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街道,是否只有汽車駛過?行人,總是匆匆走過?

環保團體及民間組織把街道化身作「POP-UP遊樂場」,在街頭設置巨型層層疊、圖書閣,讓大人、小孩盡情玩樂,又邀請陌生人玩街上版圖遊戲,藉此探索「街道」的可能,倡議道路不一定以汽車為主,行人亦有使用權,爭取城市生活空間,建立德輔道中行人與電車專區。

街道也可以是遊樂場

巨型層層疊最吸引途人,互不認識都可以打成一片。(龔慧攝)

健康空氣行動及拓展公共空間於上環文化廣場設置「Pop-up遊樂場」,擺放巨型層層疊,大型紙牌接龍,任由途人挑戰玩樂。成人按照層層疊傳統玩法,小心抽出木條,但放大了的木條,需要雙手托出,手卻比平時抖震,更沒人敢挑戰最底的木條。「一失手」成千古恨,數十塊紙木條跌下,雖沒巨響,但還是嚇了一跳,呆一呆,途人相視而笑,大家繼續着重組積木再挑戰。

 

層層疊有不止一個玩法,街道亦不止有一種可能。(拓展公共空間網頁)

小朋友踏入地上的圓形圖案,猶如跳進波波池,自由自在地玩。健康空氣行動項目主任謝穎琳(Winnie)指,在一個「好FREE」的街道空間,家長可以放心看小朋友玩,有空間、沒規限,小小的腦袋發揮無限想像。巨型層層疊到了小朋友手中,瞬間變成積木,砌成小屋又砌出樓梯。層層疊不一定只是層層疊,正如街道也有各種可能。舊時代,路面寬闊,小朋友倒可以在街上亂蹦亂跳,盡情玩樂。「西營盤有個60歲的婆婆說,她以前拿一塊紙皮,就在正街的斜路滑下來。」Winnie笑說。如果街道環境改善,釋出空間變成這樣「好玩」,小朋友想「落街玩」就不止到康文署的遊樂場或公園。現在街道車多路窄,缺乏休憩、遊樂設施,家長要與小朋友「落街玩」,需特別注意到安全、與街道劃分出來的公園,但那還是「街」嗎?

 

原來街道可以這樣用 

「遊樂場」旁邊還有一塊「小草地」,連接圖書閣,遊人可以在街頭寫意閱讀,伴隨電車「叮叮聲」,來個午休,不一定到商場咖啡店消費,才可換來一個休息空間。

「在街上坐下來看書,其實不是一件突兀的事。」Winnie 認為,街道不一定只作通道用途,也可以有街頭生活。政府規劃街道時往往只注重方便、快捷,結果車輛佔路面大多數空間,行人失去城市生活。「選擇巨型層層疊是因為必須多人一起玩,希望街道不只是一條通道,行人會停下來,與陌生人互相交流。」要行人停下來,首先路面要擴闊,有足夠的空間,美化環境,民間組織正與政府磋商,但最重要還是公眾對街道有「新定義」。不少市民遊戲過後,在德輔道中的展板上發揮想像,「露天電影院」、「架空單車徑」,原來才是市民想要的街道風景。

這個周末街道有不一樣的風景,主辦單位希望將來德輔道中也可以這樣「玩」。(龔慧攝)

德輔道中行人專用區計劃

街坊對德輔道中的想像:圖書館、更多草地、露天影院,其中最多人希望可以在街道上踩單車。(龔慧攝)

2015年,多個環保團體、非牟利機構及專業學會組成「德輔道中聯盟」,推動「德輔道中行人專用區計劃」,建議將西至摩利臣街、東至畢打街的德輔道中由道路用途,改為行人及電車專區,増設綠化公共空間和休憩用地。

 

計劃現正諮詢公眾,聯盟將繼續舉辦街道遊樂空間實驗,3月將會有「逃離街道」遊戲,4月更會直接在德輔道中舉辦「打破街頭常規」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