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委會改革.政策分析】唔湯唔水的醫改 為民請命的「廿蚊張」

撰文:凌昕 林劍
出版:更新:

曾在2016年引爆執業醫生上街抗爭的醫委會改革,終於在3月28日獲立法會三讀通過,相比上次醫生組織和政府鬧得劍拔弩張,今次醫委會改革卻在一片「和諧」風之中落幕,關鍵是所謂的改革方案,其實只是「唔湯唔水」的改革,在政府不斷讓步之下,醫生團體控制醫委會一半席位的格局,未有改變,難怪曾發起極烈抗爭的醫生組織都欣然「收貨」。
今次改革獲得通過之後,醫委會積壓大量投訴的情況能否改善,固然成為疑問;而更敏感的引入海外醫生問題,在可見將來亦似乎障礙重重。說到今次醫改,就不得不提人稱「廿蚊張」的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的一段「為民請命」往事……

醫委會監管註冊醫生的專業水平及操守。(資料圖片/陳芷昕攝)

延伸閱讀:【醫委會改革】紗布封喉事故等6年 本月聆訊 家屬嘆難挑戰專業

醫委會操醫生的生殺大權 成兵家必爭之地

醫委會之所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主因是這個機構是根據香港法例第161章《醫生註冊條例》成立,獲賦予權力處理本港執業醫生的註冊和紀律規管事宜,簡單來說,就是對在香港掛牌行醫的醫生操生殺大權。

但多年來,醫委會被指處理醫療投訴緩慢,例如涉及藝人張崇德、劉美娟長子夭折的醫療投訴,前前後後拖了九年才有判決,而處理投訴的平均時間也長達六年,令病者和其家人受盡折磨。而且說到要放寬引入海外醫生,以紓緩人手緊張,更加「冇得傾」。導致這個現象,關鍵是過往醫委會有一半席位,由傾向醫生利益的組織控制,在2016年的一役之中,政府就提出將傾向醫生利益的席位比例,降至43.7%,以減低加快處理投訴和改革的阻力,結果遭到醫生組織群起反對。

藝人張崇德(左)及劉美娟(右)用上9年時間為出生後夭折的兒子「伸冤」討公道。(張善彤攝)

延伸閱讀:【醫委會改革】通過仍要市民搜證供聆訊 張崇德:難以理解

改革議案「和諧」地通過 皆因政府不斷退縮

而新一屆政府上場之後,醫委會改革在「和諧」風之中獲得通過,關鍵是政府向醫生組織作出讓步。根據獲得通過的方案,醫委會席位將由28席加至32席,其中政府委任的委員,包括病人組織、醫學院代表、官方代表等佔16席,由醫生業界產生的亦有16席,除了由醫學會間選、醫生直選產生各7席之外,新增的兩席是由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選舉產生。由於現時醫專的七千多名院士,其實佔全港醫生總數五成多,一般相信,獲選為醫委會委員的醫專代表,極大可能會較傾向維護醫生的利益。

因此,今次改革雖然通過,但傾向醫生利益的組織控制醫委會一半席位的局面,其實從來沒有改變過。政府方面曾期望,在醫委會改革通過後,醫療投訴個案的處理時間,可望由六年加快至兩年,不過醫學會會長蔡堅則大撥冷水,指「醫改」通過不代表一定可以將積壓近千宗投訴個案一次過解決。

張宇人曾建議政府鼓勵海外港人醫生回流。(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延伸閱讀:蔡堅:醫改通過不代表一次過解決千宗積壓投訴

「廿蚊張」成醫委會改革法案委員會主席 有一段淵源

醫委會改革通過之後,能否加快處理大量積壓的醫療投訴,固然成為極大疑問,而要推動下一步改革,即是引入海外醫生的問題,更加舉步艱難。在回歸之前,英聯邦醫科畢業生可毋須考試,成為香港執業醫生。不過在後過渡期的1996年9月,《醫生註冊(修訂)條例》正式生效,訂明所有海外院校,包括英聯邦的醫科畢業生,均須在醫委會的執業資格試中取得及格成績,方能在香港註冊成為執業醫生。簡而言之,只要由醫生利益團體佔一半議席的醫委會不肯放行,放寬引入海外醫生仍然無望。

話說回來,曾提出將最低工資設定在每小時二十元,人稱「廿蚊張」的張宇人之所以成為醫委會改革的法案委員會主席,原來有一段淵源。張宇人的女兒和女婿都是在海外讀醫,在美國執業,但在回港執業上有困難。在2015年5月28日的立法會會議上,張宇人就建議政府鼓勵海外醫科受訓,說廣東話的港人及其後代回流港行醫,並問時任特首梁振英有否相關計劃。當時梁振英回應,海外醫生回流在香港執業的人數不算多,而且吸引海外醫生不只是資格的問題,而是整個香港工作環境、待遇、住屋條件等。

前年7月醫學會、杏林覺醒及兩大醫學院學生等團體在立法會外靜坐,反對立法會通過醫委會改革。(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公道無期?】死者家屬向醫委會投訴私醫 已排期研訊又突取消

海外資深醫生欲來港執業 也要先「on call 36小時」

這番解釋其實屬似是而非,因為現時擋住這批海外港人回流執業的第一重關卡,正正就是醫生資格,本港執照試實在太難考,不但要將本地六年大學醫科課程的考核,濃縮至一次過評核,就算考試合格,也要再經「on call 36小時」式實習,把早已在外國執業、特別是具一定資歷的海外醫生也當成「初哥」,根本毫不吸引。而且若擔心引入「外勞」醫生的話,為何連在海外讀醫的港人,也被拒諸門外?

其後張宇人透過提出私人條例草案,動議改革醫委會,藉著增加非醫生業界的「業外委員」在醫委會的席位,打破醫生利益團體的壟斷。而政府後來將張宇人方案吸收,提出政府版本的醫委會改革方案,但結果卻被時任醫學界議員梁家騮帶頭拉布拉死,成為近年建制派也拉布的經典案例。雖然現屆林鄭政府再重提醫改,但今次醫委會的「唔湯唔水」改革通過後,「廿蚊張」當時提出的改革建議,已經近乎走樣,不論是醫療投訴被拖延處理的受害者們、排長龍輪候睇醫生的病人,以至一心盼女兒和女婿想回流香港的「廿蚊張」,恐怕仍要無了期地等下去。

容許認可海外醫學院畢業生來港加入公立醫院工作,可否解決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壓力?(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城市數據】香港需增2.46萬名醫生護士 始追上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新加坡積極吸納人才 香港仍在醫醫相衛

事實上,現時香港的醫生人數約有1.4萬,平均1,000人口只有1.91名醫生,低於不少發達國家的水平,對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值3.4,更是差天共地。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早前在網上撰文,指出香港公營醫療系統要是立即多了800名醫生,景況也許會相當不一樣,但按照上述數字,就算即時增加800名醫生,以百分比計算只是增加約5.7%的醫生人手,即變成每千人口約2名醫生,幫助是有一點,但不算太大。

相比之下,新加坡就早已為吸引海外醫生到當地執業,大開綠燈,凡獲新加坡醫委會指定、全球約150間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可在新加坡有條件註冊,於指定的醫院提供服務和接受培訓,若表現達標,就可申請正式註冊。既保持醫生質素,也保證有足夠的醫生供應。

對照香港,本地大學受訓的醫科生,一向是公營醫院醫生的最重要來源,然而本身供應不足,一個年輕人由入讀醫科到成為專科醫生,需要13年才完成整套培訓,但醫院逼爆、人口老化等問題已火燒眼眉,醫療體系瀕臨崩潰,要解決問題的話,引入海外醫生本來是不能迴避的問題。不過醫委會改革淪為「半桶水」,單就加快醫療投訴已難見曙光,更敏感的輸入海外醫生問題,就更加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