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沈旭暉訪問說起:知所進退 以退為進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如果僅僅將離開就視為背叛、「瀟灑」所為,這也是太簡單、太表面、太直接的思考了。人最重要是「知所進退」,不一定每次都只是「有進無退」。「退下來」反而才可能有更大的空間,等待時機再進一步。
張秀賢
在這個網絡世界之中,即使遠行、旅行或移民,根本就沒甚分別。要避走,除了深居在與網絡隔絕的地方之外,根本無法逃離現時的利害關係和網絡視線。

沈旭暉教授在星期日接受的專訪,談及其退意和對世情的看法。他是我很好的一位人生導師,在我的成長路途上提點我不少,因此我在此不會評論他的去留或作其他評價。

香港被北方牽着走 自決前必先要自強 自強需爭取國際聯繫

我反而對網上的意見很有興趣。不少傳統社運界的朋友,以及本土派的朋友,對這篇專訪都抱負面態度,「世界仔」、「背叛者」的罵聲不絕於耳。立場迴異的兩班人,竟有同一種意見,近期罕見。即使如此,我倒不太認同大家對留或走的看法。

香港現時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實力愈來愈薄弱,這不單是內部實力,外部實力亦然。由於受著中國資本等各方面來自北邊的衝擊,我們的內部掌握能力愈來愈差。不少行業、企業均成中資旗下,令我們好像再無法如以往般,對完全掌握香港各方面,經濟、文化、政治、社區,無一倖免。內部,我們無法自強,連帶對外能力也開始減弱。這樣下去,我們只會被北方的遊戲規則牽着走,自己的事永遠做不了。我們整個社會、經濟體,將變成為北方權貴服務的工具。

自決前必先自強,但自強總不能只留意香港,卻不顧周邊。所謂的自強,就是增加自主,爭取更大的空間,例如在增加各種國際間的聯繫(這不是單靠在大學演講就能解決的);促進社區經濟和自主、增加與世界的接觸和交流,以求最終達至世界上不少人都留意香港,而非像雨傘運動那種間歇、突然的留意。

自從雨傘運動之後,我的想法改變了不少,因此我選擇退下去,離開社運界,寧願筆耕也不願意投入選舉或其他方面的政治。(作者提供相片)

「知所進退」離開社運界 「以退為進」尋找自己的世界

自從雨傘運動之後,我的想法改變了不少,因此我選擇退下去,離開社運界,寧願筆耕,也不願意投入選舉或其他方面的政治。投入社會運動或社會事務接近8年,人情冷暖受了不少,信任固然有,但更多卻是猜忌、懷疑的心態。只要你做多點,就會被人覺得你有野心、要搵著數、上位、為利益而做事;做少點,又會被人覺得沒承擔、犬儒、機會主義、做事沒立場沒原則。

猜疑的螺旋愈鑽愈深,最終大家只是停於原點,做不出什麼事情來。與其原點再進,倒不如「以退為進」,尋找自己的遊戲和世界,繼續打拼。

在現今網絡世界,無論遠行、旅行或移民,根本是沒甚分別。要避走,除非是深居於與網絡隔絕的地方,否則根本無法逃離現時的利害關係和網絡視線。以香港為家的人,要選擇離開,必然經過痛苦的思考過程;最後選擇離開一會,未必全然是利己、背叛的決定。當今最需要的,反而是如何自己努力建設、貢獻,令香港有險可守,也有立足條件。就是因為「知所進退」,所以才要「以退為進」。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要檢視一個人的品性,絕不是一個訪問、一些說話便能判斷,即使觀摩了其人三兩年行為談吐,也不一定知道那人在想什麼。一個人刻下看來能力好像很高、談吐得體、當時得令、萬人膜拜,也不一定做得出什麼大事;一個人天資愚鈍、不受注目、表面能力、樣貌平庸,將來也可幹出驚天大事。人在世間時間多的是,以後如何,有誰可以說得準呢?

如果僅僅將離開視為背叛、「瀟灑」所為,這也是太簡單、太表面、太直接的思考了。人最重要是「知所進退」,不一定每次都只是「有進無退」。「退下來」,反而才可能有更大空間,等待時機,再進一步。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