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父受打擊 遭母斥妝容似妓女 內地富家女精神分裂來港求醫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父母本為子女成長的支柱,然而遇上悲劇,家人又未能坦誠面對,互相安慰,引起的結果,或難以估計。
曾有女生經歷喪父之痛後,渴望得到母親關心,但同一屋簷下的母親,雖然留在家,卻一直忙於處理各種事務,母親卻責備她成績欠佳。最終女生疑不堪壓力,出現抑鬱、精神分裂,黑頭髮、黃皮膚的她,幻想自己為美國人子女,生於完整家庭,更以流利英語與心理學家對答。
註冊心理學家提醒,父母下班後即使再疲倦,亦要安排時間與子女溝通,切忌以責罵代替對話,又或在子女忙著溫習、做功課時,拿著手機玩遊戲或「煲劇」。

有少女經歷喪父之痛後,渴望得到母親關心,惟同一屋簷下的母親「身在家,心卻不在家」,最終女兒情緒崩潰,患上抑鬱、精神分裂。相中人非報導中的主角。(資料圖片)

註冊心理學家蔡穎妍說,曾有內地母親帶著16歲的女兒到港求醫。細問下始知,該女生家境環境不俗,有工人及保母照顧,然而自從父親在數年前去世後,其母性情改變,甚少理會她。

女生在雙重打擊下,情緒一度面臨崩潰,經常曠課,成績每況愈下,最終需要轉校,更出現憂鬱、精神分裂,並企圖自殺。

少女稱被媽媽「拐帶」到中國

女生的世界,媽媽闖不進,在蔡穎妍的接觸下,發現女生雖然在內地長大,但在初次見面時,全程以流利英語對答,眼前黑髮、黃皮膚的她,更稱自己是美國人,只是被母親「拐帶」到中國。

蔡穎妍說,與那位母親及少女的家人的傾談後,發現女生應是未能接受父親離世,加上缺乏期望得到的關懷,故她為自己幻想了一個理想家庭。

媽媽其實一直在女兒身邊,更加陪她飛來香港,但兩人缺乏溝通,見到女兒積極扮靚,媽媽卻形容她的妝容與妓女無異,女兒不想與媽媽溝通亦是相當自然。
註冊心理學家蔡穎妍
註冊心理學家蔡穎妍提醒,父母不應常以「好忙」、「好攰」為由拒絕與子女傾談。(受訪者提供)

與上一欠溝通 延續至下一代

女生在蔡穎妍建議下,向精神科醫生求醫,並每日接受心理輔導,持續求醫約一年後,她情況大為好轉,只是情緒較易波動,仍需服藥控制病情。

蔡直言,由於上一代較少花時間、心機與子女建立關係,故子女長大後也成為家長時,亦罕有會刻意與子女溝通,故此類家長並不罕見,而當中大部分人均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只是因子女出現情緒行為問題,所以前來求助。

若留意到心事重重 應主動關心

她建議,父母若留意到子女心情欠佳或心事重重,應主動關心,但切忌以責罵代替對話:「父母很多時因為著緊而責罵子女,認為是溝通,但在子女心目中缺乏支持。」她亦提醒,父母不應常以「好忙」、「好攰」為由拒絕與子女傾談;反而可從生活逸事中入手,開展對話;而當子女趕功課時,父母可在旁工作或閱讀,以示陪伴,而非拿著手機玩遊戲或「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