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爆煲】馮康指醫療與社會政策割裂 預言20年後仍不夠病床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病床不足、無地建醫院、醫護人手短缺、急症室輪候時間過長、人口老化加劇、慢性疾病病人比例增加等等,與醫療體系相關的問題,隨手拈來已滿一籮筐。
曾任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總監長達11年的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有話直說,「啲人話以前規劃錯誤,可能我都係其中一個要接受批評對象」。對於當局不斷強調增加病床,馮康認為,醫療問題與其他社會政策環環緊扣,若忽視「上游」問題——房屋政策、社區支援不足,即使兩個十年醫院計劃完成,他仍不感樂觀:「我好肯定20年之後,我哋仍然唔夠病床!」

馮康認為醫療政策不能與其他政策分割地制訂。(張浩維攝)

過去十多年的病床數目停滯不前,馮康指,現時需要公營住院服務的病人,高齡達八、九十歲,「70歲都算係後生喇!」馮康反問:「問題係,老人家係咪一定要入院?」長者若有慢性病、長年體弱、步履不穩的話,出院後社區能否提供有效照顧,其環境可否助長者自己健康生活非常關鍵。

醫委會今年5月通過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在港的實習要求。(資料圖片)

指引入海外醫生非出路

在醫生層面,人手不足早成事實,今年中醫務委員會討論如何放寬引入海外醫生惹爭議。馮康稱,對一個海外專科醫生來說,移居需考慮事業發展及家庭因素,相信計劃吸引的人數屬杯水車薪,無助短期內解決人手不足問題。

有跨政黨立法會議員倡議參考新加坡對約100間海外醫學院畢業生實行免考執業試的做法,馮康指比較各地政策時應看得更全面,很多新加坡醫生完成訓練後選擇到海外執業,但現時本港訓練的醫生較少流失。馮又認為執業試難以避免,考試亦是多地的執業要求。

要解決政策不到位的問題,馮康認為應逐個問題擊破,因很難透過革命性改革去改變。(張浩維攝)

不能獨立看待「醫療還醫療、房屋還房屋」

公營醫療體系的問題淺見於醫患兩個層面,但在馮康眼中這些只是「下游」,問題根源在於「上游」——房屋政策、社會配套。馮康指出,現時的政策是「醫療還醫療、房屋還房屋」,相當割裂;當局將醫療當作獨立框架看待,近年一味計劃建新樓、追趕數字,但忽視對長者居住環境的關注,是對眼前困境「簡單化」。

他又直言政策不到位,如長者醫療券,雖然花費金錢多,但前衞生福利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教授早前的研究已反映,醫療券無助令長者轉到私營醫療求診,下游的人「積埋在醫院」,失卻紓緩公營醫療壓力的本意,政府應再檢討醫療、社會服務及房屋政策三者如何互扣,否則不能解決老年化引伸的問題。

兩個十年醫院計劃內容包括興建新醫院、重建及擴建舊醫院,料完成後增加約9,000張病床,但馮康直指「如果唔去上游做嘢,我好肯定20年之後,我哋仍然唔夠病床!」

現時公營醫療的壓力大,馮康建議應加強公私營合作,善用私營醫療的資源。(資料圖片)

革命性的改變行不通 應逐點調整

曾有人建議要重組、甚至解散醫管局,實事求是的馮康則指「無嘢可以重新嚟過」,本港公營醫療面對的問題在各國亦相當普遍,無法透過「革命性的改革」解決,只能針對問題逐步改善。他指政府的措施如自願醫保、醫療券、倡私家醫院推套餐價、增加公私營合作等都是好事,但所有政策都不會立時見效,需摸着石頭過河,持續作調整方能長遠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