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教學獎】中大機械工程助教引機械手臂 解數學概念奪獎

撰文:侯彩琳
出版:更新:

今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得獎者名單今日(10日)出爐,當中新晉教學人員組別獎由,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劉達銘奪得。他將「機械手臂」引入課堂,讓學生能即時用數學知識控制機械人,有助學生理解艱深、抽象的數學概念。
「機械手臂」甚至令學生增加對課堂熱誠,由上課時,只有老師會問「有冇人唔明」,至現時學生會「自己舉手,我唔明啊你過來啦!」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今日(10日)舉行傑出教學獎頒獎典禮,以表揚教資會資助大學學者的優秀教學表現和成就,獎項包括一般教學人員組別、新晉教學人員組別及隊伍組別。

新晉教學人員組別傑出教學獎,由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劉達銘奪得。(侯彩琳攝)

引入機械手臂教學   推行小組課堂

新晉教學人員組別傑出教學獎,由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劉達銘奪得,教資會讚揚他引入「體驗課堂」 ,利用學習工具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抽象的數學、機械化的概念,令學習變得更有趣。

劉達銘自2017年起,為他所任教的機器人學入門(Introduction to Robotics)設計「體驗課堂」。他將全班約70人分成多個小組,每4個學生能使用一個機械手臂。當學生將數學題目的答案經電腦輸入機械手臂後,便可觀察機械手臂的動作變化,以學習如何用數學控制機械人。同時,為增加與學生互動機會,劉達銘亦將以往的大課(Lecture)和導修課(Tutorial)合併,平日課堂由他和四位導師同時執教。

傳統教學並非最好 憂學生難應用數學概念

劉達銘自2015年起在中文大學執教鞭,他指,執教第一年仍運用傳統方法教學;惟機械人學(Robotics)涉及較多抽象、三維的概念,不但難解釋,亦難單靠在白板上繪圖作說明。劉達銘指,感覺傳統教學模式「未必係最好」,又擔心學生未能將數學轉化到實際應用上;他指,數學概念環環相扣,最擔心「當學生一開始有唔明,後面嘅都唔明」,因此萌生將「機械手臂」加入課堂的想法。

引入「體驗課堂」後,學生興趣大增,課堂氣氛亦變得活躍。劉達銘指,傳統課堂上,大多只有老師會問「有冇人唔明」,但現時學生卻會「自己舉手,我唔明啊你過來啦!」

一般教學人員組別傑出教學獎,由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系主任Tushar Chaudhuri奪得。(侯彩琳攝)

語言教育結合社會議題  浸大教授助千人學語言

一般教學人員組別傑出教學獎,由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系主任Tushar Chaudhuri奪得。Tushar Chaudhuri領導的The ILLSA Project教學計劃,將語言教育和全球性議題結合,讓學習外語的學生運用外語共同討論社會議題。

項目目前,已經接觸逾千名中學和大專學生,讓香港及歐洲16間大學和逾20間中學的學生建立聯繫。

隊伍組別傑出教學獎有由香港大學核心課程「跨學科行動 」團隊奪得。(由左至右)核心課程總監林格睿領導,團隊成員包括教育學院副教授胡曉、人文學院(比較文學)教授馬蘭清、建築學院副院長(教學)彭文輝、 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及副總監(教學)唐柱霖。(侯彩琳攝)

港大核心課程「跨學科行動 」團隊獲隊伍組別獎 

而隊伍組別傑出教學獎則由香港大學核心課程「跨學科行動 」團隊奪得。團隊由核心課程總監林格睿領導,團隊成員包括教育學院副教授胡曉、人文學院(比較文學)教授馬蘭清、建築學院副院長(教學)彭文輝、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及副總監(教學)唐柱霖。

該課程內容涵蓋科技、人文、全球議題、中國四大範疇。教資會指,課程有助開拓學生知識及社會視野,同時培養學生必要技能,協助學生應對人生中的種種困難。

教資會教學獎每組得獎者可獲得50萬元的獎金,當中45萬元,將供得獎者進行提升教學質素的計劃,而另外5萬元的現金獎,則作為對得獎者教學表現及成就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