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50年粥店生意跌逾半 老闆寧貼積蓄不裁員:共度時艱

撰文:侯彩琳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飲食業步入寒冬。位於佐敦寶靈街、有近50年歷史的新光粥店,亦不敵人流大減,生意大跌逾半。粥店第二代老闆曾先生指,疫情以來,粥店無法維持開支平衡,需動用積蓄繼續經營店舖。
粥店入不敷支,但曾老闆卻從未想過裁員,他說,粥店的員工大多工作逾20年,擔心一旦裁員,員工便面臨失業,因此現時「人工無減少,人手無減少,大家一齊捱」,會與員工共度時艱。
至於在粥店工作了30年的員工亦身同感受,粥店員工和老闆親如一家人,談及生意大跌,她更激動落淚:「做咗30年,無見過咁辛苦,睇見老細好淒涼,但自己又無辦法,無人嚟食嘢,無生意」,坦言「我哋都替老細喊,無收入,又要養我哋幾個」。

位於佐敦的新光粥店已開業近50年。(黃寶瑩攝)

生意大跌逾半  憂心疫情持續無人流

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飲食業大受打擊。位於佐敦寶靈街、有近50年歷史的新光粥店,亦不敵人流大減,生意大跌逾半。採訪當日上午10點許,店內只有兩三名食客,老闆曾先生說,以往農曆年後天氣仍較冷,是粥店的旺季,而全盛時期食客眾多,店員甚至要在店舖外加設檯凳,才能容下食客。

惟疫情持續,粥店現時門可羅雀,「啲人唔出街食飯,人流差,無人出街,口岸關晒,無外來人」,「想忙都無得忙」曾先生說。他又指,「夜晚7點到9點,試過一個客都無,(以前)未試過啊!」又曾試過準備好一鑊炒麵,但「整晚一單生意都無,要倒」。

政府早前設立「防疫抗疫基金」,包括向合資格普通食肆資助20萬。曾先生預計,20萬資助加上「自己少少生意額」,可幫店舖「頂到半年」。但坦言擔心疫情持續,「真係好擔心,開間舖,見到無人流」。

粥店老闆曾先生表示,受疫情影響,粥店生意額大跌逾半。(黃寶瑩攝)

無考慮裁員 不減人工 不放無薪假 和員工共度時艱

對年逾50的曾先生而言,粥店「幾乎係唯一收入來源」,生意額大跌,但租金、人工,水電費,樣樣都是開支,無法維持收支平衡,曾先生只好動用積蓄繼續經營店舖。被問及有否想過減少人手,曾先生直言:「無諗過炒人」,他說,粥店的員工大多工作逾20年,如同一家人,擔心一旦裁員,員工便失業,因此現時「人工無減少,人手無減少,無放無薪假,大家一齊捱」,會與員工共度時艱。

30年老員工落淚:睇見老細好淒涼

生意難做,就連伙計也替老闆感到難過。在粥店工作約30年的陳女士說:「先幫佢爸爸(打工),之後到佢,靠人工養大我啲仔女」。談及生意大跌,陳女士更激動落淚說:「做咗30年,無見過咁辛苦,睇見老細好淒涼,但自己又無辦法,無人嚟食嘢」亦試過上班「直頭無生意,就係企喺度」。她形容員工和老闆親如一家人,「我哋都替老細喊,無收入,又要養我哋。」

在粥店工作約30年的員工陳女士在談及粥店生意大跌時,不禁落淚。(黃寶瑩攝)

兩代人堅守50年 父母靠粥店養大七名子女

粥店裝修簡單,賣的是常見的皮蛋瘦肉粥、艇仔粥、腸粉、蘿蔔糕……但對於曾先生而言,粥店不僅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更是他和父母兩代人默默堅守了近50年的成果。

曾先生回憶,父親年輕時在食肆打工,負責炸油炸鬼和煮白粥,儲夠錢後,便在1971年開始經營粥店。曾先生說,從前,父母在早上6點開店,晚上11點關店,一星期做足七日,靠著粥店的收入,把七名子女撫養成人,「唔只養大七兄妹,佢(父親)鄉下啲兄弟姐妹要起樓、結婚,佢都會資助下。」

+2

粥店滿載童年回憶  父親教誨:勤力就有客人

曾先生笑言,學生時代「除咗屋企就係嚟呢度,全部回憶都喺到」,粥店滿載著他的童年回憶。讀小學、中學時,「中午放學就返嚟食飯幫手,收錢、捧粥、攞油炸鬼畀客人,都係好簡單嘅工作。(做到)差唔多上堂先返去」。

而到了2002年,曾先生正式接手經營粥店,父親曾和他說:「最緊要你勤力,打開舖頭就會有人嚟食嘢」 可惜隨著附近食肆越開越多,粥店的生意也變得平淡,今次更遇上多年來未曾遇見的「寒冬」。

粥店生意未如當年,但多年來,仍有不少舊街坊特意到粥店尋找舊時味道,曾先生說:「好多人專登返嚟搵下,講返幾十年前嘅嘢。(食客)特別中意食嘢又未必,但有啲記憶,想返嚟緬懷一下。」惟在「寒冬」之下,他也不禁感歎道:「時代進步,我哋唔進步,遲早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