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藍閘原為綠色 油漆分析重現原貌 專家:集體回憶是誰的回憶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踏進綠色的藍閘,走過熙來攘往的監獄操場,在相同的建築,再沒有警察與囚犯,卻仍有逾百年前的外觀。原為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大館,於2018年經活化後,正式再次開放,以古蹟及藝術館重見港人。
逾170年歷史的建築群,幾乎見證香港整段殖民史,經歷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不過究竟其原貌為何?負責大館保育的團隊專家,透過翻查歷史文件,並在每幢歷史建築收集牆身油漆樣本,再加以分析,得知磚牆的原有顏色。
建築群為港人集體回憶,不過為何藍閘變為綠色?有份負責保育的Purcell文化遺產總監Brian Anderson表示,集體回憶無疑是非常重要,但究竟是誰的回憶呢?(Whose memory are we talking about?)是青年抑或長者呢?最終,經過油漆分析(paint analysis),知道藍閘原來非藍,以綠色原貌與港人重見。

李文亮稱,活化工程除了以公眾安全為前提,亦盡量呈現歷史原貌。(高仲明攝)

每幢建築狀況均遜於預期

中區警署建築群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三組法定古蹟組成,共有16幢歷史建築及戶外空間,佔地1.36萬平方米,見證了香港逾170年歷史,2006年正式結役。2008年時,政府與賽馬會合作活化建築群,10年之後,大館正式誕生,除了曾部分倒塌的已婚警察宿舍,其餘15幢都已重開。

負責活化大館計畫的成員之一、馬會項目經理李文亮表示,每幢建築的狀況均遜於預期,而且沒有圖則,復修時各需製訂專屬計劃。他續稱,建築物落成已久,在賦予新生命時,需要確保符合法例要求,如消防條例等,需增走火通道;另需加置無障礙設施。

李文亮稱,工程需為建築物加添走火通道。(高仲明攝)

李文亮稱,活化工程除了以公眾安全為前提,亦盡量呈現歷史原貌,建築群於不同年代興建,又於不同時期拆卸及重建,團隊在修復前,先搜集歷史資料,又需勘測及油漆分析,了解其原裝物料,及識別磚牆的原有顏色,因為牆身可能曾髹上不同顏色,更需加以檢驗方析,方知其原貌。

雖然有歷史資料記載建築群,不過以往只有黑白照,要完全知其顏色並不容易。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建築文物保育實驗室主任格桑(Gesa Schwantes)專長於油漆分析,有份負責大館項目。她表示,項目的油漆分析歷時約半年,當中包括根據歷史資料,於每幢建築揀選位置收集牆身樣本,然後於實驗室化驗,在顯微鏡下分析樣本。她續指,共收集逾450個樣本,油漆分析有助了解昔日利用的技術,以及油漆的原材料,如油漆抑或乳膠漆等,為修復計劃奠下基礎。

格桑表示,油漆分析歷時約半年,共收集逾450個樣本。(高仲明攝)

事實上,大館是香港首個使用油漆分析的保育項目。大館活化的保育顧問為Purcell,當中的文化遺產總監Brian Anderson表示,項目開創香港先河,全面使用油漆分析,更了解建築物的原材料、色系及配色技術。

對於16幢建築物中,哪一幢工作較艱鉅,Brian Anderson表示,並無某一建築物特別困難,但相關工作並無教科書,最具挑戰之處在於,要平衡多個因素,包括準確展現研究成果,但又要顧及項目的整體外觀,避免視覺衝擊。

不過,部分建築物的原貌,卻與不少港人回憶有異,包括警察總部大樓的藍色窗框變為深啡色、進入域多利監獄的藍閘變為綠色。Brian Anderson表示,香港瞬息萬變,集體回憶無疑尤其重要,但當中所提的回憶,他問到究竟是誰的回憶呢(Whose memory are we talking about)?

以警察總部大樓為例,Brian Anderson表示,其實窗框於1980年代才髹上藍色,而且不少部件均曾改動加裝窗口式冷氣,經油漆分析後,終發現最初是深啡色。他續稱,對年輕一輩而言,或許是藍色;但對於老一輩確實是深啡色才正確。同樣地,現時的綠色藍閘,亦是經油漆分析後,始發現確是綠色。

不過Brian Anderson亦補充,並不一定是要將建築物還原至最原始的面貌,每幢均有其歷史故事,每每將之重塑至原貌,反而可能忽略當中的重要故事。他表示,根據油漆分析結果後,亦要顧及視覺上的整體融合效果。

Brian Anderson表示,最具挑戰之處在於,要平衡多個因素,包括準確展現研究成果,但又要顧及項目的整體外觀。(高仲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