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2020|歷史科談中日關係 教評會斥資料片面 教師:指控不公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2020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世史科)今日(14日)開考。今屆卷一第二題舉出「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詢問考生是否同意此說法,並須解釋答案。
教育評議會今日發聲明指,考題所提供資料略去1900-45年間中日關係最主要的日本侵華史事,只選取皆偏於日本對華表面援助、支持的資料,對考評局予以嚴正譴責。
有歷史科教師認為,今年的試卷出得「相當好」,能考核學生關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動過程,反指上述批評只是建基於個人想法、「捕風捉影」,將世史科試題「娛樂化」,對編撰試題的考評人員來說是不公平、不公道。

2020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世史科)5月14日開考。(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今年歷史科卷一歷史資料題分別涉及香港史、中國近代史、二戰及一戰史,其中第二題涉及20世紀上半葉中日兩國關係,當中(c)分題舉出「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詢問考生是否同意此說法,參考資料及就自己所知解釋答案。

教評會:輕忽日本侵華之舉、亡華之心

教育評議會發聲明指,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相關公開試與學科擬題及審批考題人員,予以嚴正譴責。聲明指,考題所提供資料略去1900-45年間中日關係最主要的日本侵華史事,更只選取皆偏於日本對華表面援助、支持的資料,迴避日本侵華暴行,「意圖導引部分考生接納日本對中國近代發展近似有所貢獻,輕忽當年日本侵華之舉,亡華之心。」

教育評議會稱,基於考題及所問,從歷史教學及國民教育的分析,相關擬題人員可能存在有意圖以個人政治取向,「借引發多角度思考為包裝,蒙混使用歷史資料,可能已構成涉及違反考評局擬题的應有守則,亦違反教育人員專業操守,更違背香港教育人員必須承擔國民教育應有之義。」該會敦促教育局及考評局,追究、紀律處分是次考題相關事件及涉事人員,甚至應考慮撤職。

培僑中學歷史科教師丁江浩認為,今年歷史科卷一尚算容易,對考生來說不難應付。(資料圖片)

教協發聲明指,任何對教師專業的批評應建基於事實,更不應把教師的私人言論上綱上線,或肆意曲解教材或公開試試題的內容,進而針對教師作出缺乏根據的攻擊。教協續指,該些針對教育界的攻擊,明顯是為將施政失誤引致的社會問題,推卸教育界,同時在教育界製造白色恐怖,要教育界噤聲,做法絕對不能接受。

教協理事、歷史科教師李家宏則認為,今年的試卷出得相當好,能配合科目的課程背景及目標,能考核學生關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動過程;當中第二題沒有「離題」,主要考核中日兩國之間在20世紀上半葉的互動過程。

李家宏指,世史科的課程目標是圍繞不同國家的互動進程,而非中國歷史科的「國家本義」,亦非單以中國角度出發。他指,國與國之間的互動過程並非一成不變,題目涵蓋1900年至1945年,足足45年間的中國已歷經數個時期,而事實上中日關係是亦敵亦友,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李家宏認為部分人在捕風捉影,對編撰試題的考評人員來說是不公平、不公道。(受訪者提供)

對於教評會的說法,李家宏認為部分人在捕風捉影,其說法及批評只是建基於個人想法,而非將試卷當成是世史科的一部分看待,更將考題當成是茶餘飯後、娛樂化的話題,對編撰試題的考評人員來說是不公平、不公道。他呼籲,各界人士不應用既有眼光看待本次考試。

教聯會理事、培僑中學歷史科教師丁江浩則認為,第二題(c)分題存在爭議,所提供的資料相對片面,例如未有提供日本侵華的史實,採取「不同意」立場的考生作答時會相對困難。

今屆卷一第二題舉出「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詢問考生是否同意此說法,並須解釋答案。

考評局回應指,今年歷史科試卷一題二涵蓋課程內主題甲「中國早期的現代化努力」及「日本在二十世紀初的現代化」兩個課題。題a及b按題目要求適當運用資料作答即可得分。題c所考核的是《課程及評估指引》第一章1.4「課程目標」所列「恰當地選用及組織史料,以提出合乎邏輯和前後一致的論點」的能力。考生作答時,需使用相關資料及相關時期內的史事作答,資料是評核工具的一部分,設題時主要看資料是否與課題相關,別無其他非學科的考慮。

考評局續說,歷史科設有「審題委員會」,負責有關試題及評卷指引的制訂工作,包括確保試卷的涵蓋範圍、水平和用詞都能適當地與課程和評核目標一致;委員會亦確保評卷指引能讓閱卷員易於遵循,並提供合理空間讓他們閱卷時運用其專業判斷。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