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中大醫學院研究港首100名患者 八成延誤診斷、隔離

撰文:麥凱茵
出版:更新:

新型肺炎在全球大流行,中大醫學院分析本港首100名新冠肺炎患者數據,發現封關的圍堵政策有效。報告顯示,香港在1月27日開始陸續封關後,至2月8日再未錄得有新增的輸入個案,而在1月30日前傳播系數為1.07,但在2月29日時已成功將傳播系數降低到0.75,反映未有出現持續爆發。不過,數據亦顯示近八成個案出現延誤診斷及隔離,反映政府在社區內未能做到源頭追蹤;另外,近半的患者平均需要兩次求診才被轉介至醫院接受病毒檢測,亦增加傳播的風險。

有個案曾看了6次醫生才被確診染上新冠肺炎,即個案或曾在社區傳播病毒。(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中大醫學院於《國際流行病學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發表研究,分析了本港首100名新冠肺炎患者數據。報告顯示,首100名的患者中93人是本地個案,7個個案由內地輸入;四成的病人年齡介乎45至64歲,近三成半是65歲或以上。

北角福慧精舍佛堂傳播期長達21日

100宗個案中,13人的感染來源是內地武漢、湖北等,並再傳染給3人,另10人是由鑽石公主號上感染。66人因有病徵前往求診,33人則由病毒檢測及源頭追蹤證實染病,另有1人因骨科問題在醫院治理現發現確診。在本地個案中,北角福慧精舍佛堂的傳播期最長,由2月8日至2月29日,足足達21日。

不過,患者潛伏期中位數為4.2天,95%患者的潛伏期少於14天,顯示本港將隔離期限訂為14天的做法正確。

中大醫學院facebook圖片

封關措施有效 傳播系數減至0.75

政府在1月27日起陸續封關,禁止來自武漢的高鐵,以及來自湖北人士入境本港;當時16宗個案內有10宗全是來自武漢。1月30日至2月4日,政府再收緊來自內地人士的入境政策,將每日入境人數由23萬大減至9.5萬人,至2月8日起,所有由內地入境的人士要接受強制隔離。

傳播系數 (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 ,由1月30日前的1.07,大幅減至2月29日時的0.75,反映未有持續爆發,措施成功。而在2月8日其後的24日內,本港也沒有任何新增的輸入個案,只有一宗本地個案與早前的輸入個案有關。

雖然封關措施有效,但研究卻發現95宗個案中,有75人 (78.9%) 出現延誤診斷及隔離的情況,當中73人為本地個案。由於研究進行時,新冠的病毒測試只能夠在公立醫院內進行,46人於首次求診時,未被懷疑感染病毒,平均需要兩次求診,才被轉介至公院接受病毒檢測,當中一人更曾看了6次醫生,才被發現染病。

小規模爆發群發 家庭成員間傳播風險高 政府難追堵

同時,本地的爆發群組大多屬於小規模,涉及人數為2至4人,顯示家庭成員之間傳播風險很高,包括打邊爐家族等,但政府卻難以隔離他們及進行追蹤,增加病毒於社區傳播的風險。

領導是次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表示,研究證明患者與家庭成員之間有高風險傳播病毒,當局要正視如何令從高風險地區回港的人士更有效地在家居進行隔離。此外,團隊又建議裝備前線醫生主動為病人檢測新冠病毒,以降低再有個案因延遲確診而未有及時隔離。

政府實施的圍堵措施,成功將病例的傳播系數降低到0.75,即不會出現持續爆發。(中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