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六成工人工作時曾現熱疾病 工會倡增支援及訂高溫工作安排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本港剛經歷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夏季,7月酷熱天氣警告曾連續生效467小時,在酷熱而潮濕天氣下工作容易引致中暑。
有工會調查發現,約六成受訪者曾在工作時出現熱痙攣、熱昏厥及熱衰竭,當中有約兩成半人曾在工作時中暑,建議僱主增添遮陽設備、風扇等,並提供淺色、快乾制服,當遇上暑熱天氣時,提供特別安排,如暫時停工、增加小休時間等。

有調查發現,約六成受訪者曾在工作時出現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等。(勞敏儀攝)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及香港工人健康中心,在7月13日至31日,就香港前線僱員的熱疾病預防措施及支援現況,成功向170名日常工作涉及提供服務、技術或體力勞動的前線工作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暑熱工作現況和相關支援,以及對熱疾病的認識程度。

調查發現,近8成受訪者需要在太陽直接照射的戶外地方工作;約四分之一受訪者需在發熱裝置附近工作,或是需要進行燒焊程序;逾半受訪者需要在潮濕、悶熱或侷促的室內工作,當中約4成人的工作環境,未有安排任何通風裝置,以改善不良工作環境。

團體建議將《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估》列為法定要求,並提供便攜式溫濕度計予員工換算暑熱風險水平。(勞敏儀攝)

六成受訪者工作時曾現熱疾病 兩成半人曾中暑

不少工人工作涉及體力勞動,部分人需負重,亦要穿著公司制服。有工人反映制服深色、長袖、厚重等設計帶來額外暑熱壓力,平日也要配戴外科口罩、手套、安全帽等。有約六成受訪者曾在工作時出現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甚至中暑等熱疾病,當中有約兩成半人曾在工作時中暑。

此外,只有約兩成受訪者表示,開工前有為工作環境的暑熱情況進行勞工處建議的風險評估。八成半受訪者稱,在開工前會先留意工作環境溫度及濕度,當中只有約一成指資料是透過工作場所內的實質監測所得,其餘則靠自己從外界獲得資料或純憑個人感覺。

香港工人健康中心項目經理王俊鈞表示,部分公司為令制服更挺身,採用較厚身布料,著眼制服外表及公司形象,卻忽略職安健。(勞敏儀攝)

至於小休安排,只有約一成受訪工友指由僱主或主管安排,其餘則自行「偷位」休息;七成受訪者表示僱主或主管,不會在工作期間的暑熱情況,提供任何特別工作編排。

酷熱環境工作易致不適 籲多體諒

從事機電工作30年的譚先生,經常出入裝修場所,為避免粉塵、噪音等影響他人,工作場地要圍封成密閉空間,室內溫度或較室外再高5至6度。他說,即使工作地方增設風扇,熱風只會在狹窄的室內空間徘徊,無法帶來一絲涼意,加上工作時間長,他只能多留意身旁工人有否不適情況,有需要時稍作休息。

團體建議提供便攜式溫濕度計予員工換算暑熱風險水平。(勞敏儀攝)

任職街道清潔工的劉先生指,尼龍質地制服難以散熱,亦有工人曾因停下來飲水而收到警告,希望社會多體諒酷熱天氣下工作的人員。而從事園藝工作25年的林先生也坦言,光鮮亮麗的制服只是負擔,而草地保養員因難尋覓陰涼地方消暑,新入職員工及在颱風前夕工作最容易有熱疾病。林無奈說,由於熱疾病並未列為職業病,法例上無保障,希望僱主多關注職安健問題。

目前勞工處《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估》只是建議性質,僱主可自行決定是否為暑熱工作進行評估。工會建議將其列為法定要求,並提供便攜式溫濕度計予員工換算暑熱風險水平;同時訂立在高溫環境下的勞動工作安排,和小休時間比例;並提供更全面的熱疾病預防資訊予前線員工。

譚先生常出入裝修場地,坦言在酷熱工作環境下,只能多留意身旁的工人有否不適情況,有需要時稍作休息。(勞敏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