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程檢討丨維持必修必考 專題探究改選修 教科書納送審機制

撰文:鄺曉斌 鄧穎琳
出版:更新:

教育局成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今日(22日)發表新高中課程最終報告。小組的建議與去年發表的諮詢文件大致相同,包括通識科繼續成為四大核心科目之一,即維持「必修必考」,但同時應縮減該科的課程內容。小組建議,應容許學生可以選擇不進行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將獨立專題探究轉為延伸和選修部分,並將筆試與獨立專題探究的評級分開匯報。此外,亦建議在市場出售的通識教育科「教科書」,納入現行的課本送審機制。
中文科方面,小組建議檢視該科評核模式,包括但不限於刪減、精簡或合併現時的說話和聆聽考試卷別。大學收生方面,小組建議維持「3322」成績作為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一般入學要求」,同時應實施一項名為「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的全新學校推薦計劃。

教育局成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9月22日發表新高中課程最終報告。小組的建議與去年發表的諮詢文件大致相同,包括通識科繼續成為四大核心科目之一,即是維持必修必考。(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去年6月起展開為期3個月公眾諮詢,建議高中課程四個核心科目,即是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科維持必修必考。小組今日發表最終報告,當中諮詢期內共收到11.2萬份意見書,其中約有 10.2萬份為範本式意見書,就高中的中文科和通識科的初步建議表達幾近一式一樣的意見;中文科方面,主要意見為反對取消文憑試的聆聽和說話卷(其餘科目建議見另稿)。

小組:通識科讓學生多角度研習爭議性課題

至於通識教育科,諮詢期收到的意見則大致為促請政府將其取消,又或者將2019年下半年青少年在社會事件中的激進不當行為歸咎於該科。小組報告引述意見指,普遍同意需要改革通識科,但對於如何縮減課程內容和作出調適安排,則意見紛紜;至於是否容許學生可以選擇不進行獨立專題探究,看法亦有分歧。

專責小組報告建議,維持高中課程四個核心科目的安排不變。專責小組認為,通識科讓學生從多角度研習富爭議性的課題,在理性分析和實證為本的基礎上培養明辨慎思和解難的能力,以及認同國民身份和具備國際視野。至於獨立專題探究的學習經驗,學生若掌握得當,可藉此發展自主學習和運用跨學習領域知識的能力。

小組認為,通識科作為高中階段的一個科目,亦提供平台讓所有學生得以瞭解內地的發展、《憲法》和《基本法》及法治,加深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和公民責任感,以及對公共衞生和傳媒素養等跨領域課題的認識。

新近發生事件不宜作探究題材

然而,專責小組建議恆常檢視課程內容,適時更新當代已發展成熟的課題,以供學生探究之用,但報告同時指,新近發生的事件尚在發展當中,不適宜用作科目的探究題材。小組解釋,因為事件仍未完結,往往未能核實資訊數據的客觀程度及其可靠性,令師生難以展開持平和具證據支持的討論,並由此而得到結論:「學生對問題的多元角度欠缺充分瞭解,亦未能明瞭問題背後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以至他們難以就極具爭議的問題作理性判斷,因為這已超乎一般中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IES)方面,小組建議容許學生可以選擇不進行獨立專題探究,將獨立專題探究轉為通識教育科的延伸和選修部分,並將筆試與獨立專題探究的評級分開匯報,而大學「一般入學要求」則只計算筆試成績(最高第五級,其中成績最佳者可考獲5*或5**級)。小組建議,大學可以考慮給予獨立專題探究部分加權,或將此部分定為某些大學課程的必須入學條件,如同現時數學科延伸部分單元一/單元二(M1/M2)的做法。

教育局委任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早前支持通識科教科書納入現行的課本送審機制。(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小組引述諮詢期收到的意見,指有人將部分青少年在近期社會事件中的暴力和激進行為歸咎於通識科,以及有個別教師濫用該科作為宣傳個人政治理念的平台;傳媒或其他媒體亦披露不少被指內容偏頗,或包含強烈政見的學與教、評估及公開考試材料。

課程內容設「學校問責機制」

專責小組認為,為減少有關該科的爭議,並達到課程的原本目的,其課程架構及恆常更新的課程內容須予修訂,而在市場出售的教材的質素保證、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問責機制,以及考試評核與課程之間的配合亦必須加強。小組支持教育局為出版商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查閱已經出版,並在市場出售的通識教育科「教科書」。若該服務效果理想,並獲學界和公眾接納,專責小組亦會支持教育局考慮將通識科的「教科書」納入現行的課本送審機制,類同其他科目的送審機制。

因應預期推出的修訂課程架構,小組建議教育局為全港所有通識教育科教師舉辦「全新系列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同時持續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例如內地考察團。小組建議教育局和考評局需就考卷擬題、審題和評核加強共識和通力合作,確保課程目標和理念與評估一致。專責小組強烈建議教育局在落實所有改善措施後,盡快在適當時間就通識科進行效能研究,從而判定該科作為高中核心科目的地位。

考評局回應指,認同專責小組提出為學生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等建議方向,會仔細研究各項與公開考試及評核相關的建議,並按機制與相關科目委員會及公開考試委員會作跟進。

對於報告建議教育局與考評局「通力合作」,考評局指,文憑考試甲類科目設既定的審題機制,由各科「審題委員會」依據《課程及評估指引》與《評核大綱》制定試題及評卷指引。按考評局的機制,合資格的大專院校學者、中學教師、課程及科目專家(包括教育局成員),可於不同崗位參與公開考試試卷製作,局方指會繼續加強與教育局及學界的合作,確保公開考試的質素與公平。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主席陳黃麗娟(左五)9月22日向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右六)提交檢討報告。(教育局提供)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最終報告內容(節錄)

中國語文科
檢視該科評核模式,包括但不限於刪減、精簡或合併現時的說話和聆聽考試卷別;
從小加強培養學生欣賞中國文學作品和文言經典;
成立專家小組,加強課程內中國文學和文言經典的學習、欣賞經典篇章和名著;以及
檢視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

英國語文科
進一步精簡該科校本評核安排,並檢視如何在文憑試寫作卷更有效評核選修部分;
開辦職業英語應用學習課程;
豐富現行課程的內容,增強學術和創意層面的語文運用;以及
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透過「跨課程語文學習」和「跨課程閱讀」提高語文能力。

數學科
在教、學和評估方面進一步善用現時在數學科必修部分課程中已有的「基礎課題」和「非基礎課題」的劃分;以及
研究長遠以「高級數學科」(名稱待定)取代現時數學科延伸部分的可行性。

通識教育科
縮減該科的課程內容,同時檢視能否進一步改善/精簡獨立專題探究;
釐清課程範圍,訂明重要概念;
恆常檢視課程內容,適時更新當代已發展成熟的課題,以供學生探究之用;
容許學生可以選擇不進行獨立專題探究,將獨立專題探究轉為延伸和選修部分,並將筆試與獨立專題探究的評級分開匯報;
為出版商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查閱已經出版,並在市場出售的通識教育科「教科書」,以及考慮將通識教育科的「教科書」納入現行的課本送審機制;
因應修訂的課程架構,舉辦全新系列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
支援學校領導層加強學校自我檢視和內部質素保證和問責的機制,以保證校本學與教材料的質素,確保學校有效推行課程;
與考評局就考卷擬題、審題和評核加強共識和通力合作,以確保課程目標和理念與評估一致;以及
在落實所有改善措施後,盡快在適當時間進行效能研究。

專責小組主席陳黃麗娟表示,六個方向性建議在公眾諮詢期間均獲普遍支持,故無須作大幅改動,但專責小組在報告內調整了當中的一些細節,包括有關通識教育科課程和評估的調適安排、加強價值觀教育,以及在突發的情況(例如當前疫情)下推動電子學習和增加對學生的支援。在各項建議中,她特別指出新構思的「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目的是讓具特殊或多元才華的學生與切合他們潛能的課程互相配對。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回應指,局方會仔細研究報告,以及考慮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審慎進行後續工作;如有任何涉及課程內容或考評的改動,當局將按既定機制與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和其他持份者合力跟進。